從疫情後舉辦的東京蚤之市 ︳思考香港市集的三個路向


【市集專題】     Text / Gi       Photo / Gi + 手紙社

往手作市集的尋寶與不期而預的驚喜感,絕對是實體店舖、網店不能取代的體驗。疫情以後香港的市集挑戰重重,有被迫因新冠肺炎或風雨停辦,但亦出現不少規模較小、主題新穎,期望殺出新血路的迷你市集。六月初管理員Gi通關後率先奔往東京最大規模的中古與懷舊主題市集「東京蚤之市」,尋找幾個經營市集及擺檔的啟示與靈感。

由日本編輯團隊「手紙社」策劃的「東京蚤之市」,連入場券也值得收藏。

 

(一)風格統一:全場皆是中古風與懷舊風

在日本已舉行了十一年的「東京蚤之市」(下稱蚤之市),由「手紙社」策劃。我選擇參觀六月三至四日舉行的蚤之市,是因為這是日本通關後首個於東京舉行的極大規模跳蚤市場與手作市集;舉辦地點亦為鄰近市區的品川站,對旅客或本地人都極為便利。

蚤之市顧名思義,是跳蚤市場;日語為「中古」(日文:ちゅうこ),即極富價值的二手物品。今屆蚤之市入場費為一千七百日元(折合港幣約九十三元),二百四十八個參展攤檔,有售賣中古家品、書籍、古著及文具等;但不全是二手用品,也有設計富懷舊風的全新作品,不少更是昭和時代那揉合西式與和風的器物及紙品雜貨。

或許是主辦單位嚴選檔主,令整個市集不論產品、陳設與表演都沒偏離中古主題。回顧香港,市集雖見新穎主題,如失戀、開學、舊物等;卻常出現與主題不符的攤檔摻雜其中,如時下流行的水晶擺設、手沖咖啡包、寵物飾品甚至手工臘腸,頗有入錯市集之感。

精緻的二手玻璃窗並非裝飾;與背後的鐵椅與鐵架一樣,是活脫脫的貨品。

 

(二)文化底蘊:貨品要有故事有驚喜

於昭和紀念公園舉行的蚤之市,我於十二時多到達,排隊約二十分鐘便成功購票進園。整個市集分八大區域,有家具、書籍、紙品、布藝、露營及食物等,分佈及指示清晰,走道寬闊;遊人魚貫入場仍不會有擠逼感。反觀香港市集場地狹小,是缺乏偌大的公園、能容納千人的場地嗎?

參展攤檔大致分兩類,第一類是選物店,即店主搜羅風格統一的物品售賣,第二類是原創作品店。先說前者,檔主涵括不少專業古董愛好者,擅長收集有趣的二手物品,映入眼簾的有鐘擺、窗花、琴譜、地圖、火柴盒、印章、搪瓷器具甚至是耶穌聖母像;店主清潔後條理地放到桌子或草地,場面壯觀。

Non Sense店主Kiriko小姐(圖中)帶來二手陶瓷、生鐵的歐式日式餐具等,她指每件都是她從日本各處精心搜尋而來。

其中一家中古雜物攤檔Non Sense,店主Kiriko小姐就分享其本店位於下北沢,所有二手貨品都在日本各地搜集;很高興在市集認識喜歡中古器物的人,而第一天生意已十分不錯。

第二類攤檔是原創作品店,由手作人經營品牌,有花藝、金工、木作、紙品、布藝及環保素材等。像一家乾花吊飾店etelä,便售賣長野縣松本市麥穗所製的DIY風鈴盒子,來自店主的家鄉土產,設計的創意與美感也甚高。

當日本有豐富的歷史,既受美國及歐洲文化影響,更有珍惜二手器物的概念,才擁有如此豐厚與多元的貨源與新意。環顧香港,我們的手作有何歷史底蘊?有被珍惜與整理過嗎?這也是市集搞手與手作人值得深思。

 

(三)陳列見心思:在攤檔中看到品牌美感

挖寶之外,專注欣賞攤檔的陳列,亦猶如參觀美術展般目不暇給。像不少檔主帶來陳舊木門作裝飾,有些連鋼琴、衣櫃、書架也帶來;你不是去了市集,而是走進別人的家。即使有些檔主租用的檔子不大,也擅長用乾花、花布甚至魚缸裝飾;都為展現貨品特色。最喜歡昭和風五顏六色的玻璃杯,百多個屹立在懷舊花布上給陽光映照,像在呼叫「帶我回家啦!」,令我完全抵抗不了陳列的魔力。

為營造氣氛,現場表演者包括管風琴手、結他手、汽球技師等,他們竟全穿上懷舊服飾,音樂亦見古典色彩,全跟中古主題有關。

遊走於日本市集中,不需言語,已感受到檔主們把最好的物品與陳設呈現的心思。從市集各個細節,更能明白他們惜物愛物,願有緣人帶回家使用的永續、民藝之美。不像香港市集般設大量打卡位,也不需名人噱頭;讓人擁有買下心頭好的愉快遊逛經驗,或者已是一場成功的手作市集。

隨處可見的精緻懷舊玻璃杯,精心的陳列實在令人難以抵抗。
中古物品在戶外市集陳列着,令人彷如返回舊時代。
全新的作品,以金屬打造的小屋、小船、小樹林,只有骰子般大,卻把工藝師環遊世界的想像刻劃於每件作品上。
下次東京蚤之市將於十一月初在東京昭和紀念公園舉行,市集愛好者要準備訂機票了。

 

採訪後記

Gi:「曾去過香港、台北的大型市集,每個城市的市集都有她的特色。而這次東京蚤之市,我很能感受東京的人與氛圍,對市集帶來極大的影響力;像地方夠大,每位檔主都用心裝飾攤檔,連售賣古着的老伯伯也是一身親和潮服打扮。這裡的人亦很有禮,客人不會搶貨,檔主也很會招待客人;最重要是物價相宜,令我跌了不少盤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