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食:做一場把藝術吃進肚子的實驗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Gi Photo / Andy + 受訪者
食慾是一種慾望;美感是一種感知;兩者是與生俱來,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與大腦之中。只是,兩種東西彷彿身體的正與背,猶如互不相干的個體,未能與對方相視相親。設計師陳可兒就立志把食與美結合,與伙伴化成不同媒介的食物設計,令人在觀賞與進食時,深思食物與藝術共建的可能性。藉着嶄新與前衛的作品,她屢獲設計殊榮;此姝可能不是天才,但肯定是個努力成材的年輕人。
努力成材而非設計天才
陳可兒(Cindy)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畢藝術及設計基礎證書、香港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學文學士,28歲的她現正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讀應用想像力創意產業(Applied Imaginatio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哲學碩士;曾獲陳廷驊基金會獎學金及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青年設計才俊獎2019等獎項。
她坦言,自升讀大學攻讀設計後,學業是如魚得水,「但過程其實像過山車,創作狀態有高有低,只是結果剛好被人認同。所有認同與獎項,只是Milestone,思考的過程不是更重要嗎?」
她心中想思考與追求的,的確不盡如此。「我是幸運的,自小已跟當視藝老師的媽媽去不同課程學習,而同學們都成年人、甚至是著名的藝術家,很多前輩啟發了我的成長。」當學習藝術不困於年齡,她像海綿一樣,吸取各家所長。
藝術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她一直在不同媒介的創作上盡力嘗試,畫畫、油畫、陶藝等都有涉獵;「預科時,有機會嘗試許多創作,感覺自己最喜歡Three Dimensions的創作;而我更想探究是尋求把美感植根每個人心中、帶來思考的方法 —— 這是沒有一本書、一個課程涵括的。」
曾把自己迫逼至緊
在追求過程中,陳可兒的挫折,不比任何人少。
中學畢業後,她遠赴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進修,大大眼界開闊,「有老師形容我是香港教育制度下的基因變種人,意思是我總會做很多一般學生不做的事,如在課堂外常找不同教授請益,又或連結同學開發共享創作資源的系統。」所有皆源於她熱愛藝術到心無旁騖的地步。
但因為專注,曾把自己推到盡頭;「在英國讀書時,一開始便不停通宵創作,希望做到最好,以致生病,大半年後要回港休養。」離開夢寐以求的國際頂尖學府,她很失望,深怕浪費在外地吸取的學養。
及後進入理大攻讀產品設計學,取得優異成績;但她認為沒有分數能定義她的創作,只追求臻善臻美的地步:「我真的很想做到最好。記得畢業作品要探究存在主義危機(Existential Crisis),想把創作想法想得透徹才成,把自己迫得很緊。」
或許這源於在如海般廣闊的藝術創作中,她像駭浪的錨,未能有自己心之所向的根。
用食物藝術連結人的思考
幸好在理大學習的幾年,陳可兒慢慢找到心中的錨。「那幾年在創作、藝術上的學習外,最大的眼界拓闊,是能以社會創新的向度去思考創作。及後我想通了 —— 產品設計應能給人信息,如果我以食物為媒界,那不是更容易傳達嗎?」她更希望能以香港人的身分及文化,不單保育亞洲飲食文化,更藉食物在亞洲以至世界舞台上分享信息。
她中心的食物設計,並不是給餐廳設計食物,而是以食物為藝術品呈現的方式,只是有些可以讓參與者吃掉,成為體驗藝術的一部分,有些則純粹欣賞。
「是故計劃取名『Deep Food深食』,期望食物的意義能超越美食與快餐層面,啟發人們深刻的思考空間,以及與世界的聯繫。」
像去年初她曾跟創作歌手林一峰合作名為「重塑九龍」的展覽,林一峰以歌曲《世界中心繼續轉》述說九龍半島發展及變化,「Deep Food深食」則以一件件由糖膠築成的透明雕塑,把昔日九龍標誌性的景物刻劃。今年初她又跟伙伴在灣仔日街跟「白做研究所」合作,舉辦「『啟蒙之果』茶室展覽」,以日本一代茶聖千利休的茶室為原形,放上他們創作的啟蒙之果為茶銘;透過巨型木製暗箱(Obscura)的設置,將現實投影於茶銘與果實設計上,思考啟蒙人生的「結果」是什麼。
話說回來,陳可兒其實想用食物為人帶來什麼?「我希望在能力範圍內,創作不會影響環境生態,並能啟發人們有正面與正念的反思。」疫情下她仍不懈於創作,最近在動植物公園的「邂逅!市中森」及西九文化區「M+敢探號」展覽,都可看到她與伙伴的最新作品帶來何等深思。
瘦削的她,為人生的意義設計食物時,回到工作室Trial and Error Lab卻只能在匆忙中吃外賣充饑。腦袋與胃部即使連結,但何者較為重要,對年輕的她而言,還是毫無懸念。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室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