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鑽研3D打印陶瓷 ︳用科技與機器探索傳統陶泥的極限
【另類職志】 Text / Gi Photo / Gi + Andy Wong
如果3D 打印機是冰冷的AI,那麼具有溫度的陶泥與雙手,如何能冷熱交融?年輕藝術家莫鎧靖(Silvester),多年來研究3D打印機製作陶瓷工藝;他是如何平衡古老陶瓷藝術與科技,以其藝術直覺與經驗,把機械的精準與變數掌握手中,創作多個具藝術價值3D打印陶瓷作品?
從香腸機而來的靈感
年僅28歲的Silvester,2021年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畢業,主修陶瓷藝術。他於第十七屆「出爐藝術畢業生聯展」獲頒發Fresh Trend Art Award;同年舉辦個展「Moiré」及「連貫性」,正式開始藝術生涯。
Silvester開始3D打印陶瓷創作,意念來自一次功課:「讀RMIT時,老師有次要求我們做一百隻碗。我不想純靠自己手捏、拉胚,又不希望做回傳統的倒模,就想到不如嘗試3D 打印技術?但坊間並不容易買到這台機器,那我就自己reseach和裝崁。」他先了解不同器械的可行性,最後發現香腸機的器械原理有相同之處,就循此方向改裝;最後多次測試陶泥與機器的穩定性,半年後那一百隻碗,就在自己研製的3D打印機下誕生。
3D打印技術其實早在於八十年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打印機體積龐大,限制多,主要用於工業與研究,未涉及藝術領域。即使近年3D打印陶瓷技術漸趨普及,但在國際藝術界仍未成潮流,Silvester為何那麼勇敢,一頭栽進去嘗試?「我的心態是很想去試新的東西。2018年時,我只有22、23歲,那時我沒電機工程背景,也不肯定會否一直做藝術家,也不知道是否會舉辦展覽,但我是毫無顧忌地去嘗試。」
同時他亦與友人加入Trial and Error Lab實驗室伙伴計劃,探索結合設計與藝術的可能性。
機器多精準也不能取代人手
如果把3D 打印陶瓷比喻為AI,他認同嗎?他沒正面回答:「3D打印機只是幫助陶泥塑型;但不論是設計(運用電腦軟件創作三維設計圖)、加工、燒做、上色等,我必需親手照顧每一部分。」陶藝需要由人判斷天氣、濕度、機器等元素;就像訪問這天,Silvester總要觀察作品有否在打印過程中,噴咀是否合適、陶泥有否下塌等。故此3D 打印只是取代手捏或拉胚的塑型過程。
「我借助機器創作,或許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創作在form(形式)之外,要有內容與視覺元素,才能帶給人共鳴。」
今天,Silvester已沒有再用那從香腸機啟發靈感的3D打印機;他早購置專業的機器,作品亦現身多個展覽如 Fresh Trend 2021 展覽、香港 Art Basel 2022 及典亞藝博 2022,2023 Affordable Art Fair等。
藝術離不開探索與實驗
能持續對3D立體打印陶瓷保持好奇及探索之心,除了青春熱血,更由於這新興工藝太具吸引力:「我可用科技及機器,探索陶泥這傳統物料的極限。因為陶泥本身是很古舊、很穩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物料,我想探究結合科技能後,如何帶來更精確的創作空間。」
說到最深刻的3D打印陶瓷作品,Silvester不脫年輕人本色,竭力尋求陶瓷來到他手中的可能性:「我做陶瓷其中一個方向,是探索物體之間的關係;嘗試陶瓷擠出來的不同效果,把它們黏在一起又產生了什麼關係等等。」像名為「Statue #21」的作品,如海螺般的紋理獨特大圓錐體,黏上多個如海洋生物藤壺的小圓錐體,他刻意把3D打印陶瓷拼砌組合,讓觀者自行想像;可見他的藝術創作,是在藝術中重新發掘陶瓷這古老物料的特質,拓闊其創意與美感。
當藝術創作需要歷練浸淫,那身為年輕藝術家,如何看自己的優點與限制?「年輕藝術家或許沒那麼受傳統框架的前設限制,自由、大膽一些。我也深知自己年輕,仍需要許多練習的過程,多看別人的作品,更多思考。」對他而言,用心雕磨創作意涵,還是在藝術之路立足的不二法門。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室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