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爸爸傳承手藝 ︳與50位年輕人共創油泥叩問「我是誰」 六月將於大館展出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Gi Photo / Andy + 受訪者 Asst./ Jeanet
邱家健(Kinka)醉心油泥雕塑,希望兒子如油泥般不被定型、自由地探塑藝術與本相,更向下一代承傳手藝;今年六月參與「突破」於中環大館舉行的《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展覽,指導50位青年人創作油泥塑像訴說「我心目中的自己」。
與兒子同尋創作樂趣
堅硬的油泥,用槍微微加熱,硬土瞬間溶化。經恰當的力度與技巧塑型,反覆加熱捏揉,模糊五官慢慢塑造成充滿個性的人像雕刻。油泥不如陶瓷、琉璃般燒造後不可再度型塑;也許像年輕人一樣,擁有多變的可塑性?
油泥是一種在室溫下有一定硬度,遇熱即會軟化的雕塑物料。邱家健(Kinka)在2017年自學此技術,曾往台灣學藝,並出產art toy,亦曾獲相關獎項。創作不久便迎來當上爸爸的好消息,為平衡藝術與家庭,他於2021年加入「突破」Trial and Error Lab成為實驗室伙伴,租一張枱工作,向每年舉辦一次展覽的目標前行。前年Trial and Error Lab成果展他就用但丁《神曲》三部曲之首曲「地獄」為題,展出十五件刻劃人性罪惡的油泥雕塑;去年則是「the path of Love」,雕刻多組關於煉獄與天堂的作品。
39歲的他為了健康及鍛練意志,一年半前更學習巴西柔術,常到外地參賽;每每深夜才進行創作,但假日定放下所有陪伴妻兒。他留意到兒子的功課常有畫作,不單感動於孩子遺傳了繪畫天份,更成了自己的創作靈感。「有次見他畫了可愛的『好朋友』公仔,我便照樣捏了一個油泥模型;如今已做了好幾個兒子的油泥公仔。」藝術家逗樂孩子的方法果然不同。
以藝術與青年人共創探索
身為父親,Kinka另一心願是與下一代共創藝術。最近他受「突破」邀請,為六月於中環大館舉行的《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展覽第一部分:「青年人,是誰不是誰?」擔任導師,在多次工作坊分享油泥塑像創作技巧。這次展覽請來50位年輕人以「我心目中的自己」為題,各自創作代表自己、尚未完全成型的油泥塑像。
「參與者的氣質跟草圖的感覺都很接近;年輕人可能未必會用說話去表達『我是誰』,卻很樂意用作品表達心中所想。」他認為透過油泥塑像,能較易表達想法與價值。
「記得工作坊有位文靜的男孩子,草圖像無甚方向,但一路做一路開始有想法,最後完成的竟是一件跟草圖完全不同的作品。他笑著跟我說:『我好開心!』,見他整個過程都很投入享受,我也很滿足。我覺得整件事最開心的,是讓每位親手做油泥塑像的年輕人覺得開心;對我而言,創作跟運動同樣開心最重要。」
百忙中Kinka並沒擱下熱愛的巴西柔術 ,3月剛獲得香港柔術總會的巴西柔術公開賽獎項。如今能發揮所長,但回想自己也曾是靦腆、迷茫的少年,若非得到家人朋友鼓勵,實在難以在成年後於創作及運動中找到「我是誰」的答案。他希望每個大人也有互為彼此、互相扶持的心腸,與後輩同行,「正如這次展出50個由年輕人創作的油泥塑像,每個都獨特不一,一定會找到你喜歡的;就好像我們每個人一樣 ,總會找到支持和喜愛你的人。」
DSE考生做蒙眼雕塑分享掙扎
Gurung Sahin是中六學生參與展覽的工作坊後說,Kinka與「突破」同工幫助她解決不少製作油泥時的困難,令她感到充滿樂趣。她細談塑像上的細節:「我在頭像上造了裂縫,代表曾有一些問題把人推向邊緣;但蒙住眼睛的設計,則表達有時為了繼續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必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花上時間療癒,並從中得力。」一個小小創作,記錄了少年人的掙扎,她的成長路上想必充滿挑戰,惟她笑言:「但這塑像的頭是盛開著花朵的!」(作品詳見這裡)樂觀的她希望參觀展覽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她的積極,總是努力支持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50周年《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系列活動 —— 展覽 ︳青年交流 ︳研討會
為鼓勵大眾關心本地青少年今日的處境和需要,突破機構延伸50周年主題「憑信堅立向前」,將於6月6日至16日假中環大館,以《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為題,舉行重點系列活動,透過舉辦展覽、青年交流及研討會等連串活動,連結社會不同夥伴,與青年探索未來的新路向。
展覽免費參觀,無須報名。研討會及青年交流,歡迎報名參加。詳情這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