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品牌走下去?必先找出生存之道


「印花樂」自2008年發展至今,已有多間實體店;圖為大稻埕的總店。

【創業技術文 / 外地交流專題】     Text / Kuen    Photo / Andy    

作為手作工藝師,進駐實體店作寄賣,既可開拓收入來源,亦可拓展市場。正如參加Trial and Error Lab實驗室伙伴計劃的手作工藝師,他們在突破書廊做寄賣後,發掘了手作市集與網店以外的客源,又不用為實體店的租金擔憂;但也同時面對一個問題:「為應付銷售,我要不停重覆做產品,令作品失去獨特性。我是否要放棄寄賣呢?」

創作人重視作品的獨一無二,但生產商品卻講求規範化。面對如此矛盾,如何是好?

去年我們舉辦「試錯遊學團」,讓年輕的香港手作工藝師到台灣,跟工藝單位交流,其中一個是「印花樂」。他們是2008年創立的台灣印花布藝品牌,於當地有7間店舖,共30多個銷售點;在香港、日本和泰國也有經銷商。產品皆以自家設計的印花布製作,包裝餐具套裝、雨傘、門簾、圍裙,甚至文具和手機殼等生活家品。(跟「印花樂」交流詳情請看這裏

品牌在2008年創立,捱過草創時期,2016-17年是他們急速發展的時期,因為他們跟台灣第二大便利店「全家」合作,推出聯乘產品。面對大好良機,3位創辦人思考的竟是:「我們要變成只要到便利店,就買得到的品牌嗎? 」

 

放下心中的界線

經過審慎的思量,他們決定合作,設計和製作大量聯乘商品,供消費者換購。

不斷生產一模一樣的產品,未必每個設計師都喜歡,但這樣換來他們的產品在台灣3,000多間便利店出現,令公眾開始認識他們的品牌

其中一位創辦人邱瓊玉告訴我們:「創業之後,首先要獲利生存,把商品規範化,然後才能有影響力,把信念推廣出去。」

誠然,規範了的產品不等於規限意念。在適當時機,放下心中對創作定義的規限,走出框框,或許會看到更美的風景。

也嘗試學習好好與市場溝通,待有一定成果,你的創作才有機會影響到更多人。

「印花樂」創辦人之一邱瓊玉(圖中)常到店中了解客人意見。

 

相關文章:

「有圖案代表我的家嗎?」以一塊台灣印花布,溫柔地改變世界的故事

今日台灣,明日香港? ——細聽馬祖藝術家把傳統工藝承傳的故事

「外地交流專題」是什麼?

我們每年都會跟年輕工藝師到外地參與市集、展銷、工作坊等,並把當地有關文創產業的有趣見聞整理,盼望給香港讀者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