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星期五 Error Friday:當捲進死要出書、摺書再出書的error loop,要逃走還是留守?

世界每秒變天,連網絡即時新聞都嫌慢,看Live stream才追得上速度。

但為何我們仍會哀悼不再出版的報紙、雜誌與書誌,為香港少了一份好的紙媒而哀傷?

或許正因為有一小撮文字工作者(就是編輯!)堅持出版紙本媒體,為本土帶來高質素的實體報紙雜誌,感動了讀者的心!

#這時代誰支持深度內容

就像前《號外》及《what.》主編鄧烱榕(Nico)與現任《Breakazine》總編輯彭正雄(Peter),多年來熱血、專注不懈地出版如藝術品般細緻的季度書誌,深信美好、純粹與深度內容的書誌,能抵住各種困難,因着讀者支持而生存下來。

#人生進入減壽的循環

但即使多熱愛出書,但每個季度都要陷入這重覆而痛苦的製作循環——前期攪盡腦汁地思考題目、中期瘋狂地找受訪者做訪問,後期通宵達旦地「埋版」,實在燃燒青春。

他們是傻傻分不清現實的殘酷?還是深信有意義的文本,是城市所需要,多error多孤單也要撐下去?這一晚Error Eriday @ Trial and Error Fest 2021,就請來Nico與Peter分享出版書誌的孤單。身為讀者,你會何拯救這兩位中毒已深的文字人?

嘉賓
  • 鄧烱榕(Nico)
    2005年入職《號外》,2013年創辦《what.生活文化誌》,2015年回歸《號外》出任主編,2019年離職。現與從事採寫、編輯及文化節目主持等,更再度「洗濕個頭」,正在籌備新出版的雜誌。
  • 彭正雄(阿彼、Peter)
    2009年有份創辦《Breakazine》,是現時唯一由創刊至今留守的書誌編輯。作為香港首本一頁到尾、一個議題的深度書誌掌舵人,他經歷書誌多年來財赤、改版、休刊至復刊的不同階段,腦袋一直為書誌創造無限點子。
主持
  • 林蕙芝(Gi)
    任職記者多年,2012年加入《Breakazine》編輯團隊,2016年轉任網媒《一小步》監製。現任職突破機構數碼媒體編輯及Trial and Error Lab管理員,並為不同紙媒平台撰稿;希望餘生離不開文字與編輯工作。
分享內容
  1. 二人畢業後,為何一頭栽進編輯這夕陽行業?而且幾乎從沒轉行,甚至工種愈做愈專門?
  2. 編輯工作的經歷,最大的辛酸和艱難是?
  3. 有否為經歷一些不能自拔的愛恨,才令你們不願轉行?
  4. 為何一直為別人營運雜誌?有否想過嘗試創辦自己心中理想的書誌?
  5. 你們為何有信心找到讀者,願意每季花幾十元至百多元購買書誌?而明明現在文字都可免費在網上閱讀。
  6. 而誰都知在廣告經費與言論自由收窄,紙張油墨人工製作費卻不合理地上脹的年代,紙本是「賣一本蝕一本」。據你們觀察,香港的紙本是如何營運?
  7. 財赤、裁員、休刊以至停刊,是紙本不能逃脫的error嗎?
  8. 你們如何預測自己以及香港書誌出版的命運?如果有人仍要出版書誌,你們會有什麼奉勸?
對象
  • 想知道為何有人會熱血不懈地、畢生專注做一件事
  • 對雜誌、書誌出版及創作感興趣
  • 克服在夕陽行業追求理想的孤單
 相關文章
Error Friday 詳情
日期2022年8月26日(五)
時間7:30-9:30pm
地點Trial and Error Lab(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1樓)
費用$130/位
截止報名日期2022年8月19日(五)
活動報名

https://bit.ly/fest2021-applynow

關於 Trial and Error Fest 2021

Trial and Error Lab每年招募有志投身文創產業的青年(稱為實驗室伙伴或Lab Fellow!),透過提供共享工作空間、培訓,以及創意企劃,讓他們實踐職志。每年舉辦大型活動Trial and Error Fest,讓公眾認識青年的試錯成果,同時藉此推動勇於嘗試、敢於撞板的社會氣氛。今年首次舉辦主題展覽「每個人的心裡都有狒狒」,藉著50多個故事,表達緊張與恐懼乃人之常情;你與我在困難中並不孤單。


一小誌製作研習班

研習班簡介

這些日子,我們一直在觀看別人製作的短片(直播)、相片、文字、圖畫及刊物。讀別人的故事,當然是借鑑與鼓勵,但其實我們每一個體,同樣累積了複雜的情感、獨特的經歷與古怪的念頭,這些皆是獨一無二、屬於自己與時代的故事。要是我們都能把這些一一整理與記載,將成為人生重要的記錄,甚至是留給後世的歷史。

是故我們將再次開辦一小誌製作研習班,邀請對紙媒、文字、圖畫或想學習做小書的朋友,製作自己的獨立出版——小誌(Zine)!課程將請來資深編輯,以及迷你書藝術家授課。課程完成後,你將擁有一本自己一手包辦的小誌。就讓自己的心底的聲音,在這個波譎雲詭的時代,以創作小誌來發出哮聲!

研習目標

掌握小誌(zine)基本形式、編輯脈絡與技巧、內容,以及製作技術與竅門。由構思主題、製作、印刷到發行,由導師一路同行,慢慢就完成一本個人小誌。

研習內容
  1. 紙本作為媒介有何特色?
  2. 怎樣舖排與理順自己的信息與想說的話?
  3. 排版、設計與信息傳遞有何關係?
  4. 製作小誌及迷你書的實際操作方法是?
  5. 小誌選取不同製作形式,需要考慮的是?
  6. 小誌如要發行,有何渠道?程序如何?
研習方法
  1. 課堂授課--編輯技巧、媒體理論、設計及製作方法解說
  2. 製作技巧--由零開始,小誌製作技巧的學習與應用
  3. 收藏分享--中外雜誌、小誌收藏,分析編輯套路、設計技巧及藝術元素
  4. 實驗習作--自行或小組完成一本小誌,在2020年4月的Trial and Error Lab「成果展」展出分享
研習班對象

對紙媒、文字、圖畫或想學習做小書的朋友。

研習班資料
開課日期2019年12月30日、2020年1月6日、1月13日、1月20日(基本,逢星期一)
2020年2月3日、2月17日、3月2日、3月16日(導修,逢星期一)
上課時間7:30pm-9:30pm(基本)/7:00pm-10:00pm(導修)
堂數8
上課時數約24小時
名額 8-12人
地點Trial and Error Lab (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1樓)
費用 $1,800
截止報名日期2019年12月26日
報名連結

https://breakgather.breakthrough.org.hk/form/TW1920_MC04A

導師簡介

梁柏堅|Breakazine 突破書誌編輯顧問

不是導演,不是填詞人,也非剛當選的區議員。這梁柏堅是編輯,此課程的歷屆導師,一生沉迷紙媒,喜愛文字與圖像躍然紙上的質感。過去二十多年,他於「突破機構」分別擔任書籍編輯、網站監製及雜誌編輯工作,並有份籌辦《突破書誌 Breakazine》。

黃天盈(天藍)|《蛋誌》創辦人

香港迷你書協會會長,屹今共製作逾70本手做迷你書。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碩士(主修繪畫),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現全職從事藝術創作、書籍裝幀及藝術教育工作。


一小誌製作研習班 2019

https://youtu.be/4GZcnl9-o94

在這個紙本不被重視的年代,甚麼人想要做一本「小誌」(zine)?

A. 我有一件很正的事想寫或畫下來。
B. 我想學習出版一本小書。
C. 我有很多鬼主意想告訴人。
D. 我想整理內心的聲音。

短片中的Fion和Kelvin是上幾屆的一小誌製作研習班學員,他們因為有以上想法,於是參加了這研習班,並成功製作自己的「一小誌」,至今仍相當回味學習過程。導師梁柏堅2019年1月將再次開辦這小型工作坊,為學員理順出版小誌的目的、主題,並在製作、排版到印刷提供意見。課堂完結,你都會跟Fion和Kelvin一樣,擁有屬於你的「一小誌」! (*截止報名日期:12月31日)

*********************************
//一小誌製作研習班2019 @ Trail Academy//

上課日期:9/1, 16/1, 23/1, 20/2 , 27/2, 13/3, 20/3 (逢星期三,包括課堂及個別導修時間)

時間:7:30pm – 9:30pm

地點:Trial and Error Lab(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1樓)

對象:對紙媒關注的人士,又或一直想把個人想法整理,並想傳遞一些信息,用小誌(zine)去記載的朋友。

名額:12 – 15人

報名連結:https://goo.gl/sBvyv5

研習目標:好的小誌(zine)不只講求美感,也講脈絡、進路和內容,這研習班將與學員一起由構思主題呈現、製作、印刷到發行,慢慢研習如何完成一本有個人風格的小誌。

研習問題(部分):
- 紙本作為媒介有何特色?
- 怎樣舖排和理順自己的信息?
- 排版和設計與信息傳遞有何關係?
- 印刷和製作有什麼要考慮的地方?
- 紙本製作如何結合網上媒界達到宣傳作用?
- 「小誌」如要發行,有何渠道?程序如何?

研習方法:
一)課堂授課--簡單的編輯技巧、媒體理論、設計方法解說
二)收藏分享--老編分享多年來「買埋買埋」的雜誌、小誌收藏,分析編輯套路
三)實驗習作--必須自行或小組完成一本實習小誌,在2019年5月的Trial and Error Lab「成果展」展出分享

導師:梁柏堅 ︳Breakazine 突破書誌編輯顧問
Pakkin不是導演,不懂填詞,也沒有參選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過去20多年,Pakkin在「突破」分別做過書籍編輯、網站監製及雜誌編輯工作。2008年Pakkin開始跟戰友一同籌辦《突破書誌 Breakazine》,見證書誌這8年來不斷的變化及革新。

費用:$1,800

 


開一間書店,是浪漫的錯誤?

開一間書店,是浪漫的錯誤?


text/ gi     photo/ andy wong

據說一年一度的10月13 日是國際犯錯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在發源地芬蘭,人們會相聚分享犯錯經歷,就像悔過,但更多是鼓勵。

這晚,香港也有幾位開書店的人,跟數十個愛讀書的人,在突破書廊這書店現場,一起「懺悔」開書店的對對錯錯。他們明知這個城市的人,對於書的香氣、紙的溫度愈來愈陌生,卻堅持以書店為生,即使艱辛、傷心以至傷身也在所不惜。

這幾位,包括已結業的「阿麥書房」店主莊國棟 (James),剛眾籌重開的「Flow Books流動的心情‧書多」守護者樹單,以及突破文創產品事工品牌經理溫婉暉(Entory)。他們一同於上月13日舉行的「錯誤星期五 Error Friday」,以「搞錯嘉賓」的身份,在剛換新裝的佐敦「突破書廊」分享書店錯綜複雜、有笑有淚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麥書房」退役店主莊國棟 (James,左一),「Flow Books流動的心情‧書多」守護者樹單(左二),以及突破文創產品事工品牌經理溫婉暉(Entory,右二),跟《Breakazine!》編輯顧問梁柏堅分享開書店的對與錯。

這晚的分享由《Breakazine!突破書誌》編輯顧問梁柏堅主持,這位每天與書本周旋的文字人,每去一個城市都必先去他們的書店,因為他深信一個城市的氣質與靈魂,都反映在書店中。

那麼,不如就由他先向三位先了解「阿麥書房」、「Flow bookshop流動的心‧情書多」以及「突破書廊」,在過去和現在,為這城市帶來過什麼風景。

 

[1] 書店,不只是文青的打卡點

成立於2004年的阿麥,是3間中唯一已成歷史的書店。莊國棟 (James)喜愛藝術、劇場,是故開了這間上樓書店,引入當時少見的藝術行政、劇場、性別議題及外國小雜誌等,「其實阿麥還出過雜誌和唱片呢!」而當咖啡館、小書店等本地文化沙龍還未盛行時,「我們已在辦音樂會、研討會、畫展、小劇場等。」James回憶起來津津樂道。後來阿麥擴充至3間,但因經濟及營運壓力於2009年逐一結業,及後也將餐廳轉售,但多年來仍讓一眾藝文愛好者惦念。

第一家「阿麥書房」,滿載藝文回憶。(圖:莊國棟)

而Flow bookshop則是1997年在中環開業的二手英文書店,樹單說,「我原本想叫書記士多,沒有啤酒汽水,就是『書多』。」書店堆滿了舊書,比一般英文書店親切。樹單還是喜歡書店叫Flow,「意思是書籍、故事的流動,就像我最近在書店和其他地方做的漂書活動,為讓書本和讀者生生不息。」今年本來因租金問題而關店,後來他構思了眾籌支持計劃,讓老主顧們一起守護書店,今年中秋也就成功搬遷和重開了。「有顧客連身上都要紋上書店名字,我想大家是珍惜這裏吧。」

「Flow Books流動的心情‧書多」最令人深刻,是彷彿有一個個英文書的黑洞。(圖:Flow Books)

溫婉暉(Entory)負責的突破書廊,是3間書店中最老的。1981年開業,Entory指指後邊的書架說,「那邊的位置,後面原本有條柱,還有閣樓呢!」換過幾次裝潢的佐敦旗艦店,已洗去歷史味道,但30多年來仍然健在,想法絲毫不變,例如設置讓人閒坐的台階,歡迎讀者打書釘,「無論裝修怎樣變化,還是內涵最重要。我們希望有這空間讓青年人聚集,以書本去接觸不同思潮和世界觀。」可惜租金是最大的困難,所以曾經有6間店,後來只剩下對外的2間。

三間書店,三種想法,都不止是賣書、讓人打卡,而是一個透過書籍來接觸各種文化的窗口。

剛於上月重開的佐敦「突破書廊」,加開了咖啡店,是一次新嘗試。

 

[2] 賣書,可以賺取什麼
聽到這裏,大家已猜想到他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明知在香港面對龐大的租金壓力,開書店也賺錢不多,卻仍堅持開書店。但其實,他們都說開書店是「有得賺」。

James透露,他當年不單為圓文青夢,也藉住開書店賺錢,背後花過很大功夫:「要知道入什麼書籍雜誌,賣什麼咖啡、CD去賺錢。有些店員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我就交由他們去做。」

這次其實是James結束「阿麥書房」的8年來首次公開分享呢!

這些以外,他想得更遠:「我當時更關心是如何營造一個書的載體,去製造一家好書店的氣氛,讓不會走進書店的人也來,買點東西走。」他笑說,這是當年最流行的藍海策略,「的確阿麥擴展得很快,開了別館,後來更不小心租了一個大面積的地舖,由開咖啡店變成開餐廳,就是阿麥廚房,成了第3家店。」所以開書店的確可以是一門生意。

樹單也是賣書為生,書店屹立不倒20年,在香港這寸金尺土的環境,無庸置疑已是一項很大的成就。雖曾經搬店4次,經營困難,今年更因欠租封舖,他多年來也因搬書弄傷脊骨,但樹單認為,「Flow這20年,有興奮、刺激。我不會強調開書店是Error,因我得到的是Enjoy。」書店的人和書故事,他可以分享七日七夜,這晚也來了幾位Flow的客人來支持他。於他而言,開書店肯定是得多於失。

樹單經營了Flow 20年,五勞七傷,卻得到快樂。

 

[3] 關書店,你願意承認是一個錯誤嗎?

不過書店就像生命,有始,就有終。阿麥風頭曾經一時無兩,卻於2009年突然結業;而突破書廊也由全盛時期的6家,縮減至今天的2家(第3家位於突破青年村內)。拉下大閘的一刻,是標誌着人生失敗嗎?當中最痛是什麼?

James坦承,他努力營造書店的小資選書品味,知道會暢銷的書卻偏不上架,可是藝文包裝即使多厲害,卻讓賣書這核心業務愈來愈薄弱。他最後要舉債為店員發薪,並悄悄發出結業通知,把店子一間一間結束。與阿麥緣滅,讓他抑鬱了許多年。「我人間蒸發,在Facebook unfriend大部分文化圈子的朋友,也缺席一直喜好的劇場及電影節。」光聽也想像到他當時的痛楚。

「後來我的體重和健康響起警號,就偷偷地跑步,因怕讓人擔心我會暴斃啊!(笑)」當他跑步略見成績,慢慢才開始接觸故人,敢於在人前回顧阿麥。

直至近年不時有人跟變瘦了的James相認,然後亮出珍藏的阿麥會員卡,他漸漸明白結業或許不是一個Error,「十多年了,很高興原來有人仍喜歡這個只有300呎的小書店。」而一些店員與熟客,今天都成為獨當一面的藝術家、音樂人和文化人等;已經消失了的阿麥,是滋養過一代文青。

Entory 不是書店店主,卻揹起書店的營運壓力,只能常問自己有沒有出錯。

Entroy也指,每次有突破書廊要關門,她都思考,「是否錯誤的人、位置、時間,讓關店這錯誤發生?」她坦言自己不像James和樹單,並非書店的負責人,當有書店在她手中「摺咗」,她會很內疚,「是不是我做錯了?我會否才是error?對不起創辦人的心血?」

但她慢慢明白,只是時代變化,做成關店的結果;惟有努力想出不同策略去讓書店生存,「不能只抱有浪漫想法,而是要盡力讓書店持續營運,而我自己也要相信開書店是件美事。」像辦一些有心思的閱讀聚會,雖要參加者付款,但可連結更多人和書,同時支持書店。

 

[4] 犯錯,也不一定是錯

是故Error或許不是一把尺,不獨有一種測量結果,「當時量度是失敗,但後來再度,或者只有更多的enjoyment。」梁柏堅說,回頭看來,錯誤或者不是錯誤。

樹單十分認同,他說自開店的20年來,從錯誤中學到許多教訓,亦有許多讀者進諫,「我微笑就代表在聽呀!」但他更堅信,即使是對是錯,無論如何書店一定要存在,「當我們的社會需要一些價值觀,書店就是提供原料給大家。」

James也指,經過這麼多年,想通了:「如果我不曾有這個error,就不會減肥、跑步,也不會在去年辦跑步讀書會(詳情可看這裏),讓更多人來跑步及閱讀。就像電影入面的起承轉合,有error才去到next chapter。(大笑)」

犯錯,不一定是錯,聽來很玄 —— 但當大家聽過三位分享如何一頭栽進書店去「犯錯」而毫無悔意,就會明白是書本、書店裏發生的奇蹟,已經蓋過了錯誤。當我們的城市太強調精準的效益計算,讓人呵欠連連,其實更需要一些由錯誤引發、意想不到的奇蹟。

分享會開首請來曾任「阿麥書房」店員兼音樂人Anida Chan,演唱陳綺貞的《失敗者的飛翔》和《旅行的意義》,聲音很療癒,並帶來很多書店回憶。

「錯誤星期五 Error Friday」是什麼?

是Trial and Error Lab每季其中一個週五搞的公眾活動。透過不同背景、技能的「搞錯過來人」,分享自己又笑又喊的撞板故事,鼓勵大家繼續為我們的城市多作嘗試,開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