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間書店,是浪漫的錯誤?


text/ gi     photo/ andy wong

據說一年一度的10月13 日是國際犯錯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在發源地芬蘭,人們會相聚分享犯錯經歷,就像悔過,但更多是鼓勵。

這晚,香港也有幾位開書店的人,跟數十個愛讀書的人,在突破書廊這書店現場,一起「懺悔」開書店的對對錯錯。他們明知這個城市的人,對於書的香氣、紙的溫度愈來愈陌生,卻堅持以書店為生,即使艱辛、傷心以至傷身也在所不惜。

這幾位,包括已結業的「阿麥書房」店主莊國棟 (James),剛眾籌重開的「Flow Books流動的心情‧書多」守護者樹單,以及突破文創產品事工品牌經理溫婉暉(Entory)。他們一同於上月13日舉行的「錯誤星期五 Error Friday」,以「搞錯嘉賓」的身份,在剛換新裝的佐敦「突破書廊」分享書店錯綜複雜、有笑有淚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麥書房」退役店主莊國棟 (James,左一),「Flow Books流動的心情‧書多」守護者樹單(左二),以及突破文創產品事工品牌經理溫婉暉(Entory,右二),跟《Breakazine!》編輯顧問梁柏堅分享開書店的對與錯。

這晚的分享由《Breakazine!突破書誌》編輯顧問梁柏堅主持,這位每天與書本周旋的文字人,每去一個城市都必先去他們的書店,因為他深信一個城市的氣質與靈魂,都反映在書店中。

那麼,不如就由他先向三位先了解「阿麥書房」、「Flow bookshop流動的心‧情書多」以及「突破書廊」,在過去和現在,為這城市帶來過什麼風景。

 

[1] 書店,不只是文青的打卡點

成立於2004年的阿麥,是3間中唯一已成歷史的書店。莊國棟 (James)喜愛藝術、劇場,是故開了這間上樓書店,引入當時少見的藝術行政、劇場、性別議題及外國小雜誌等,「其實阿麥還出過雜誌和唱片呢!」而當咖啡館、小書店等本地文化沙龍還未盛行時,「我們已在辦音樂會、研討會、畫展、小劇場等。」James回憶起來津津樂道。後來阿麥擴充至3間,但因經濟及營運壓力於2009年逐一結業,及後也將餐廳轉售,但多年來仍讓一眾藝文愛好者惦念。

第一家「阿麥書房」,滿載藝文回憶。(圖:莊國棟)

而Flow bookshop則是1997年在中環開業的二手英文書店,樹單說,「我原本想叫書記士多,沒有啤酒汽水,就是『書多』。」書店堆滿了舊書,比一般英文書店親切。樹單還是喜歡書店叫Flow,「意思是書籍、故事的流動,就像我最近在書店和其他地方做的漂書活動,為讓書本和讀者生生不息。」今年本來因租金問題而關店,後來他構思了眾籌支持計劃,讓老主顧們一起守護書店,今年中秋也就成功搬遷和重開了。「有顧客連身上都要紋上書店名字,我想大家是珍惜這裏吧。」

「Flow Books流動的心情‧書多」最令人深刻,是彷彿有一個個英文書的黑洞。(圖:Flow Books)

溫婉暉(Entory)負責的突破書廊,是3間書店中最老的。1981年開業,Entory指指後邊的書架說,「那邊的位置,後面原本有條柱,還有閣樓呢!」換過幾次裝潢的佐敦旗艦店,已洗去歷史味道,但30多年來仍然健在,想法絲毫不變,例如設置讓人閒坐的台階,歡迎讀者打書釘,「無論裝修怎樣變化,還是內涵最重要。我們希望有這空間讓青年人聚集,以書本去接觸不同思潮和世界觀。」可惜租金是最大的困難,所以曾經有6間店,後來只剩下對外的2間。

三間書店,三種想法,都不止是賣書、讓人打卡,而是一個透過書籍來接觸各種文化的窗口。

剛於上月重開的佐敦「突破書廊」,加開了咖啡店,是一次新嘗試。

 

[2] 賣書,可以賺取什麼
聽到這裏,大家已猜想到他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明知在香港面對龐大的租金壓力,開書店也賺錢不多,卻仍堅持開書店。但其實,他們都說開書店是「有得賺」。

James透露,他當年不單為圓文青夢,也藉住開書店賺錢,背後花過很大功夫:「要知道入什麼書籍雜誌,賣什麼咖啡、CD去賺錢。有些店員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我就交由他們去做。」

這次其實是James結束「阿麥書房」的8年來首次公開分享呢!

這些以外,他想得更遠:「我當時更關心是如何營造一個書的載體,去製造一家好書店的氣氛,讓不會走進書店的人也來,買點東西走。」他笑說,這是當年最流行的藍海策略,「的確阿麥擴展得很快,開了別館,後來更不小心租了一個大面積的地舖,由開咖啡店變成開餐廳,就是阿麥廚房,成了第3家店。」所以開書店的確可以是一門生意。

樹單也是賣書為生,書店屹立不倒20年,在香港這寸金尺土的環境,無庸置疑已是一項很大的成就。雖曾經搬店4次,經營困難,今年更因欠租封舖,他多年來也因搬書弄傷脊骨,但樹單認為,「Flow這20年,有興奮、刺激。我不會強調開書店是Error,因我得到的是Enjoy。」書店的人和書故事,他可以分享七日七夜,這晚也來了幾位Flow的客人來支持他。於他而言,開書店肯定是得多於失。

樹單經營了Flow 20年,五勞七傷,卻得到快樂。

 

[3] 關書店,你願意承認是一個錯誤嗎?

不過書店就像生命,有始,就有終。阿麥風頭曾經一時無兩,卻於2009年突然結業;而突破書廊也由全盛時期的6家,縮減至今天的2家(第3家位於突破青年村內)。拉下大閘的一刻,是標誌着人生失敗嗎?當中最痛是什麼?

James坦承,他努力營造書店的小資選書品味,知道會暢銷的書卻偏不上架,可是藝文包裝即使多厲害,卻讓賣書這核心業務愈來愈薄弱。他最後要舉債為店員發薪,並悄悄發出結業通知,把店子一間一間結束。與阿麥緣滅,讓他抑鬱了許多年。「我人間蒸發,在Facebook unfriend大部分文化圈子的朋友,也缺席一直喜好的劇場及電影節。」光聽也想像到他當時的痛楚。

「後來我的體重和健康響起警號,就偷偷地跑步,因怕讓人擔心我會暴斃啊!(笑)」當他跑步略見成績,慢慢才開始接觸故人,敢於在人前回顧阿麥。

直至近年不時有人跟變瘦了的James相認,然後亮出珍藏的阿麥會員卡,他漸漸明白結業或許不是一個Error,「十多年了,很高興原來有人仍喜歡這個只有300呎的小書店。」而一些店員與熟客,今天都成為獨當一面的藝術家、音樂人和文化人等;已經消失了的阿麥,是滋養過一代文青。

Entory 不是書店店主,卻揹起書店的營運壓力,只能常問自己有沒有出錯。

Entroy也指,每次有突破書廊要關門,她都思考,「是否錯誤的人、位置、時間,讓關店這錯誤發生?」她坦言自己不像James和樹單,並非書店的負責人,當有書店在她手中「摺咗」,她會很內疚,「是不是我做錯了?我會否才是error?對不起創辦人的心血?」

但她慢慢明白,只是時代變化,做成關店的結果;惟有努力想出不同策略去讓書店生存,「不能只抱有浪漫想法,而是要盡力讓書店持續營運,而我自己也要相信開書店是件美事。」像辦一些有心思的閱讀聚會,雖要參加者付款,但可連結更多人和書,同時支持書店。

 

[4] 犯錯,也不一定是錯

是故Error或許不是一把尺,不獨有一種測量結果,「當時量度是失敗,但後來再度,或者只有更多的enjoyment。」梁柏堅說,回頭看來,錯誤或者不是錯誤。

樹單十分認同,他說自開店的20年來,從錯誤中學到許多教訓,亦有許多讀者進諫,「我微笑就代表在聽呀!」但他更堅信,即使是對是錯,無論如何書店一定要存在,「當我們的社會需要一些價值觀,書店就是提供原料給大家。」

James也指,經過這麼多年,想通了:「如果我不曾有這個error,就不會減肥、跑步,也不會在去年辦跑步讀書會(詳情可看這裏),讓更多人來跑步及閱讀。就像電影入面的起承轉合,有error才去到next chapter。(大笑)」

犯錯,不一定是錯,聽來很玄 —— 但當大家聽過三位分享如何一頭栽進書店去「犯錯」而毫無悔意,就會明白是書本、書店裏發生的奇蹟,已經蓋過了錯誤。當我們的城市太強調精準的效益計算,讓人呵欠連連,其實更需要一些由錯誤引發、意想不到的奇蹟。

分享會開首請來曾任「阿麥書房」店員兼音樂人Anida Chan,演唱陳綺貞的《失敗者的飛翔》和《旅行的意義》,聲音很療癒,並帶來很多書店回憶。

「錯誤星期五 Error Friday」是什麼?

是Trial and Error Lab每季其中一個週五搞的公眾活動。透過不同背景、技能的「搞錯過來人」,分享自己又笑又喊的撞板故事,鼓勵大家繼續為我們的城市多作嘗試,開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