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手作品牌及包裝策劃
我的作品咁靚,唔需要包裝啦!但……點解一直無人欣賞
兩位本地手工梘品牌「簡梘」 的導師,將分享建立品牌的形象及視覺的種種要訣,讓你辨
如此划算的課程,有知識又有實習,你唔係唔來吧?
*********************************
【小型手作品牌及包裝策劃】
日期:2018 - 30/10 (二), 13/11(二), 27/11(二), 11/12 (二), 18/12 (二);2019 - 2/1 (三), 15/1 (二), 29/1(二), 12/3(二)
時間:7:30-9:30pm
地點:Trial and Error Lab HK(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一樓)
名額:12-15人
費用:$2,500 /位 (Trial Academy會員可享9折,即$2,250/ 位,詳情請看https://goo.gl/
課程對象:擁個人文創品牌,想提升品牌形象及包裝的朋友
課程目標:學習品牌視覺建立、包裝設計,以及市集、寄賣
課程內容:
1/
2/ 擺貨陳設竅門:不同大小的市集桌子陳設、市集小檔設計
3/ 由寄賣、開舖頭以至網上銷售平台的品牌包裝以至陳設建立
4/ 產品攝影與產品創作的關係
修讀方法:
1/ 理論課、個案討論、嘉賓交流、個別面談導修
2/
截止日期:2018年9月30日(日)
報名連結:https://goo.gl/jmxM47 (本課程需先面試,取錄後才繳交學費,面試日期為10月
導師介紹:Ronnie & Perine | 簡梘主理人
Ronnie 和 Perine於2012年創立品牌「簡梘」,推廣全天然
—————————————————
有關【Trial Academy 嘗試學院】:
一個為有志投身文化創意產業而設立的學堂,主要以事業管理、市場策劃及技術提升的知識分享,讓年輕人有充足裝備發展個人事業與創意工作,並結識伙伴。然而學院重視的不止是知識和技巧傳授,更是讓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相遇,互相激勵!(課程大綱:https://goo.gl/od7LkU)
當嘗試遇上Error,你還試不試?
當嘗試遇上Error,你還試不試?
Text / Kuen Photo / Andy
Fion是Trial and Error Lab其中一位實驗伙伴(Lab Fellow)。一年前,她加入時說要試一試發展她的品牌Fionsay,結合銀器與插畫做跨媒介創作。可是一年後,她卻決定暫時放下營運這個略見名氣的品牌。究竟她這年的嘗試,是出現了什麼Error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ion自小喜愛繪畫,不時做小手工送給朋友,但她沒有選擇走藝術的路,「中學時放棄了讀美術,選修了其他看起來不那麼冒險的科目,因總覺得自己決不會行藝術的路。」
她在大學畢業後成為社工。然而,她發現即使在社福界工作,也無法改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於是她決定辭職,到英國展開工作假期,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旅途上,她偶然地認識了一位台灣女生,受到對方的鼓勵,便報讀短期藝術課程,慢慢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繪畫,只是不知道喜歡畫哪一類型的畫。接下來,她到不同院校報讀造銀、油畫等課程,走上她原本以為自己不會選擇的藝術路。
可是,當她結束工作假期,再次回到香港時,現實迫使她不得不思考往後的路。
「回港後的第一年,我發展得很慢,因為我不敢走藝術的路。」為了應付生活,她一邊以社工專業去做兼職工作,一邊教兒童或成年人做手作、繪畫,以及接一些插畫及翻譯工作。「那一段日子,我很少出席親友的聚會,因為很難很家人和朋友解釋我在做甚麼,他們總是覺得我在『hea』,令我的心情變得有點抑鬰。」Fion說。
幸好,她的朋友見到她有美術天份,又有心志服務下一代,所以邀請她兼職教青年人繪畫和手工藝。在那裏,她除了發現手作藝術可以改青年人的心,更被同事讚賞她的銀器作品「見得吓人」。於是,她開始把畫作做成明信片,又製作一些結合插畫與銀器的作品,到不同的市集擺賣,測試市場反應。後來,她陸續接到不同訂單,似乎這條路走對了,所以她想全心全意發展個人品牌Fionsay,便申請加入Trial and Error Lab。有了固定的工作地方,讓她有了創作人的身份,令親友更明白她在做甚麼工作。
但原來促成銀器結合插畫一事,是因為Fion遇上了樽頸。
我的第一個Error:從樽頸發現真正的身份
「回到香港後,每次當我想構思插畫意念時,總覺得有地方被卡住了。因為畫插畫要配合文字一起閱讀,既不能『畫公仔畫出腸』,又不能畫得太隱晦。要思考如何平衡寫實與抽象,令我想到頭都大。」在插畫方面遇上樽頸,於是Fion開始做一些不太需要動腦筋的東西。「我本身喜歡造銀器,所以開始重拾在英國時學習的造銀技術,做一些銀器飾品,因為製作過程可以讓腦袋放空一下,而且銀器夠實用,我相信製作成產品會有市場。」
我的第二個Error:為了趕銀器訂單而忘了初心
Fion參與我們與突破書廊合辦的Pop Up Store,學習面對實體店的零售市場。因為要令客人有新鮮感,所以她需要不時趕製貨品,為Pop Up Store補貨,而且為了令品牌可以長遠發展,她竟下了決心去做 —— 要讀一個金工課程,學習打金、鑲嵌和注銀等技術,「我想令作品做得更好,提昇製作銀器的工藝水平,創作出更高質素的作品呢!」
Fion沒想過,這段日子居然忙得透不過氣來!以前她會跟其他Lab fellow和管理員一起玩boardgame、吃飯和講廢話,但在那段日子,她連跟我們閒聊的力氣都沒有。
「一邊上課,一邊趕製產品,除了令我沒有時間做創作畫作之外,也令我發現,其實我重視創作的過程,過於『做貨』。」
做貨的意思,是因為要吸引客人購買,要考慮很多市場因素,例如:製造適合市場口味的產品、貨品售價要調低至客人可接受的範圍,以及刪減產品某些材料,以便「將貨就價」。
但每天營營役役地忙於生產貨品,構思市場推廣策略,Fion發現自己慢慢忘記最初造銀器的初心。「其實造銀器是我的興趣,因為我喜歡銀這種金屬,而且造銀的過程可以令我放鬆。但當生產銀器飾品成為我的工作,產品質素要達到一定水平才可以吸引客人購買,要花大量時間學習金工的技術,反而令我無法構思創作意念。」Fion說。
Fion在學習打金、注銀的過程中,她漸漸領悟到一件事,「原來我享受做一個創作者,而不是工匠。」
「我看重構思創作意念,享受創作的過程,就算畫錯了,也是創作的一部份。」Fion續道,「有一次,我跟另一位Lab fellow學習手雕印章,他說我雕刻章時不認真,沒有仔細切割線條。他有工匠的靈魂,要求每件作品做得仔細精準。可是,我覺得不準確也有它的美麗啊!」
當Fion掙扎如何走下去時,她朋友的一句話,令她恍然大悟。
從Error中的領悟 —— 因為認真,所以放下
「興趣留給興趣,是對專業的尊重。」有次她朋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句說話,Fion感到如雷貫耳!
「她說得很對,我只是對造銀器有興趣,是一種嗜好。而且要成為專業的造銀師傅,要花上很多年時間,我倒不是真的有這份心志。」
但是,你當初不是說想把銀器結合插畫做品牌嗎?是不是放棄了?
「最初我是因為構思插畫意念時卡住了,才轉而發展銀器與插畫的品牌。」Fion續道,「可是原來我沒有處理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為何每次構思意念時,都會卡住。」
為了解決這對創作人來說極為關鍵的問題,她再次下一個重要的決定。「今年9月我將會到英國進修藝術碩士課程,專注地學習插畫技巧,直接面對當日的樽頸。」Fion一邊說,雙眼一邊流露出堅定的神情。
她將會暫時放下Fionsay的品牌發展。「可能有人認為我半途而廢,或放棄了一些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東西,但畢竟人的時間有限,我不希望自己甚麼都是『半桶水』。與其插畫或造銀器都只是『半天吊』,倒不如認認真真集中做好一件事,再看看之後的發展。」
Fion認真地嘗試過,發現了一連串問題,卻令她認清真正要發展的位置,甚至改變原本的想法和做法。
這是Error嗎?我不知道。但如果這種”Error”能夠為你打開從未預期過的大門,找到新的出路,也總算值得嘗試吧?
【2018-19 Lab Fellow大招募!】
我們是一個冒險者的羣體,相信不斷嘗試、修正,持續朝着目標進發。如果你正在/打算用半年至一年時間,搞起一個品牌/工藝設計/媒體習作,願意付出努力、時間,互相幫助,彼此提點,歡迎你申請成為Trial and Error Lab 的Lab Fellow(實驗伙伴)!
報名表格:https://goo.gl/PgiUYn
截止日期:6月15日(星期五)
手作人「襟撈」的秘密
手作人「襟撈」的秘密
Text / Kuen
Photo / Andy Wong & Nicole.says
作為Trial and Error Lab管理員之一,我不時與實驗伙伴(Lab Fellow)共用工作空間,偷聽他們的對話,也會跟他們講廢話、玩遊戲和一起吃飯。他們的一舉一動,我都看在眼裏(上帝?!)。從跟他們日常相處之中,我不單跟他們建立了友誼,更看到一些手作人值得學習的特質與性情 ,是能讓人在文創事業走得更遠的質素。
你也是品牌經營者或手作人嗎?或者從這些實驗伙伴身上,彼此都會得到啓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自律,是為了向自己交代
Jason是第一批參與Trial and Error Lab計劃的Lab Fellow,其品牌手作J 專注做手雕橡皮印章。他經常比管理員更早到Lab工作,又比我們更晚離開(真懷疑他到底有沒有回家),而且一星期有六天在Lab工作,假期也不例外,實在令我們汗顏。
他總是少說話,多做事。每天默默地工作,有時是製作客人訂製的橡皮印章,有時是練習雕刻技巧,亦會拍片記錄雕刻的過程,上載到社交平台做宣傳。畢竟他是全職手作人,如不好好規劃時間,未雨綢繆地工作,不一定有收入養活自己啊!
雖然他有時低調到令人忘記他的存在,但他不會忘記自己為工作許下的承諾。
去年年中、今期實驗伙伴 (Lab Fellow)計劃開始招募之時,他申請成為第二屆Lab Fellow,當時他跟我們說想用橡皮印章記錄香港城市面貌。當他再次進駐Lab,我們會間中查問他的進度如何,他總說還在調整構思,但未有進展……直至今年3月,即成果展前的一個月,他說:「我要用橡皮印章記下電車沿線的風景,做一個微展覽。」原來他已花時間去乘坐電車,拍下電車沿線的景物,並開始雕刻成一個個手掌大的印章,又搜集相關的資料,做了一本小冊子;再自行構思展覽的陳設方式,與參觀者互動的環節,又開設小型工作坊,讓參觀者可以感受手雕印章的樂趣。
至今年4月下旬成果展時,看到他「唔聲唔聲」做了如此內容豐富的展覽,我實在大吃一驚!不要忘記的是,展覽的一切,全是他一手一腳完成,我們只是提供了一張工作枱做展覽場地。從Jason身上,我看到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是手作品牌經營者必須擁有的質素,因為營運品牌,等於自己做自己老闆,凡事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啊!
Jason後來回溯展覽的初衷,分享道:「其實我知道,就算最後沒有完成當初講過的目標,你們也不會趕我離開。但我曾經在NGO工作,明白管理員需要向資助單位或捐款者交代,同樣我亦想對自己有所交代,所以希望善用這裏的資源,完成一件我渴望達成的事情。」
我深信,即使Jason很快會離開 Trial and Error Lab,但因他懂得自律和珍惜資源,未來他會帶着品牌,走得更遠。
2. 蝕底,反而令自己賺得更多
Candy是另一位第一批參與計劃的Lab Fellow,她的品牌L’atelier de bon是做客製化新娘頭飾。參與計劃的期間,她在我們舉辦的「手作人品牌建立研習班」導師指導下,除了認識自己品牌的市場定位,更找到適合自己的市場推廣策略,慢慢她不再跑市集,轉而花時間與不同的婚紗公司、化妝品牌和婚嫁雜誌建立網絡,因為她已清楚自己品牌的市場在哪。
可是,有次Candy竟與一位日本人合租市集檔位。但她不是說不再擺市集嗎?
Candy說:「因為那位日本人無能力自己租一個檔位,所以我便跟她合租。」她不是不知道產品不適合市集,「我知道擺檔不會賺錢,更要因此做一批貨品應付市集,隨時因而積存不少貨品。」說到這裏,她卻忽然認真起來,「但因為那位日本人,我才認識到一間賣古董產品的店舖老闆,之後才有機會在店內做寄售,對方又為我的產品撰寫出色的文案,吸引不少人有興趣認識我的品牌。」後來又因為那位老闆的關係,Candy有機會到一間位於深圳的概念店做寄售。
所以明知無法賺錢,仍然跟那位日本人合租擺檔,可是出於報恩吧?
「或者是吧!我想經營品牌不能太短視,只看眼前的利益。報恩或可以帶給你另一個路向。」Candy說。
做全職手作人,等同經營一盤小生意。有時候付出了錢財心力,卻不一定有回報。可是,Candy認為做品牌也好,做人也好,目光要遠大一點,不要怕吃虧。
又有次,一間化妝公司邀請Candy擺放頭飾在店內,卻不是出租給客人,亦不是出售她的產品,只是讓到他們的店舖試妝的新娘子,戴上頭飾拍照,讓她們對整個妝容有更全面的觀感。
「我本來認為一定會蝕錢,因為頭飾用得多,自然有耗損,」Candy說,「豈料有不少新娘試戴完,之後聯絡我購買產品。」
想在手作產品市場站立得穩,單打獨鬥未必持久,唯有結合別人的力量,彼此幫助 ——即使有時可能會「蝕底」,才可以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生存下去。
3. 隨緣,是為了遇見更多可能
嘉俊是今屆2017年7月參與計劃的Fellow,他的品牌Nothinglastsforever主要做線畫(String Art)和紙雕。本來他是一位皮革工藝師,但後來他認識了一些茹素的朋友,開始思考皮革的由來,以及人與動物的關係;加上他慢慢成為素食者,不忍傷害動物,於是重新思考自己想做甚麼。
機緣巧合之下,他遇上繩畫和紙雕,開始鑽研技術,希望以此為職志。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他,是在去年實驗伙伴(Lab Fellow)面試。他帶了幾件線畫作品給我們看,圖案令我想起小學時的數學習作。
「線畫背後是數學的幾何原理,數學也可以很美麗呢!」嘉俊說。
怪不得那些圖案如此眼熟!但,創作線畫可以成為品牌嗎?
「不知道啊,用一年時間試試看吧!」嘉俊在進駐Trial and Error Lab之後,除了繼續研習線畫的技巧,又發現紙雕藝術,用不同的圖案和紙材,能突出字體的美。
但這兩種創作是本地少見的工藝類型,沒有先例可援,該如何發展呢?
嘉俊沒有明確的計劃,總是邊走邊試。當我們建議他開辦線畫工作坊,他想也不想便答應,「反正就是試一試。」
想不到,他的工作坊頗受歡迎,除了在Trial and Error Lab一再開班之外,他還有機會到一間獨立書店開班。沒有計劃,對一切事物保持開放態度,容許不同的可能性,這才會有新的出路。
4. 嘗試,是為了找到出路
Nicole是另一位參與今屆計劃的Lab Fellow,她的品牌 Nicole.says是做插畫產品,用小故事帶出對生活的反思。還記得她參與面試時,帶來一些心口針、明信片和貼紙,風格是可愛有趣,但產品的系列感不明顯,而且工藝技術尚待改進。其中一款心口針是薯片袋,我看它的表面凹凹凸凸,還是以為是特別效果,豈料是因為她處理熱縮片的技巧未成熟,所以無法做出表面平滑的產品(!)。
接下來的一年,她在「手作人品牌建立研習班」導師的建議下,開始探索品牌的發展路向。由於之前的產品多數全人手製作(明信片除外),無法大量生產,光是逐一剪貼紙,已經花了不少時間,令她沒有空間做創作或產品發展,於是她嘗試找辦法用機器生產。
但到底做哪些產品好呢?Nicole決定甚麼都試一試!
她生產過鎖匙扣、記事簿、手機殼、手提布袋、眼鏡抹布等等產品,由於每次的產量不多,製作費用相對昂貴,但她仍然勇於嘗試製作各類產品,在市集和網店測試市場反應。她還善用Lab提供的原子印製造機,嘗試用不同的構圖,製作原子印的雛型。當試到一個合適的原型之後,她就找工廠做小型量產,再到市集發售,因應市場反應而調節產品方向。
然而,她不是亂撞亂試,而是會聆聽意見。
「你會喜歡哪一款聖誕卡呢?」有一天,Nicole拿着4款設計圖給我們幾個管理員看。
我們七嘴八舌地與她討論聖誕卡的色調、構圖和定價,提出一些消費者的意見。後來她竟因應我們建議調整的產品方向,慢慢摸索出一條屬於她的路徑。
嘗試不一定馬上能修成正果,即時獲利回吐,但有方向、有練習、有準備地做嘗試,或者可以打開一扇門,通往更廣闊的未來。大前題是,要有良好的心理質素和性情,這才可以在文創事業的圈子裏生存下去。你,又準備好了嗎?
【2018-19 Lab Fellow大招募!】
我們是一個冒險者的羣體,相信不斷嘗試、修正,持續朝着目標進發。如果你正在/打算用半年至一年時間,搞起一個品牌/工藝設計/媒體習作,願意付出努力、時間,互相幫助,彼此提點,歡迎你申請成為Trial and Error Lab 的Lab Fellow(實驗伙伴)!
報名表格:https://goo.gl/PgiUYn
截止日期:6月15日(星期五)
好好說你的品牌故事
好好說你的品牌故事
7秒可以做什麼?除了跑到10米、飲到半杯水之外(應該還有更多),對一個品牌推銷者而言,7秒其實更可以讓人去認識你的品牌,然後留下印象。
「吓!我淨係想專心做手作,唔識sell嘢喎!」
不是叫你做top sale,其實這是如何為一個品牌講述故事的技巧 —— 好好為品牌講故事,能打動人,也讓人更明白品牌理念,令品牌更廣為人知。
早前我們就請來MDC Toastmasters Club會長Ron Tan,以及環保設計品牌KaCaMa Design Lab前創辦人之一Kay ,來分享品牌的經營者的分享和演說技巧。原來,講自己品牌故事,不是大聲和快就可以;當晚分享內容豐富,就讓我們分享3個講故事要知道的重點。
香港手作人,為甚麼到台灣參加展覽? —— 海外實地考察記 2017
香港手作人,為甚麼到台灣參加展覽? —— 海外實地考察記 2017
【2017 海外市集與展會直擊】Text + Photo/ Kuen
為期四天的Pop Up Asia 2017亞洲手創展,每天的活動由早上十時開始,從香港到來拜訪的Trial and Error Lab 管理員心想:「咁早有無人嚟呀?」早上我們10點半就到現場,點知真 — 係 — 有 — 人 — 嚟!仲要好多人!!(這幾天不是公眾假期,為何大家可以晨咁早就來逛市集,不用上班嗎?請問有沒有台灣的朋友可以解釋一下?)
早兩天接觸過日本、韓國工藝師,這天當然少不了香港參展朋友啦,我們遇到插畫品牌Dodolulu和皮具品牌Artemis Leatherware,他們都是第一次參加Pop Up Asia呢 (終於可以講廣東話實在太開心了~~)
問到他們覺得在台灣擺檔跟香港有何不同,Artemis的Joe說:「台灣朋友比較有興趣了解皮具的做法,以及着重產品的材質。他們會用心地聽你介紹,跟香港那種逛市集如同逛年宵的氣氛很不同。」
Dodolulu的Gigi(下圖)則說:「紙品和貼紙等產品在台灣比較受歡迎,而香港的朋友則喜歡可以『上身』的產品,例如:帽子和包包。」要去過外地擺攤,才可以知道到不同市場的消費者喜好,是大開眼界的好機會。不過,四天展期要幾千港元的費用,會不會覺得很昂貴?
Gigi認為,不能單用金錢衡量啊!「擺市集,客人頂多買一件兩件產品,但這裏不但是市集,更是一個展覧場,讓我可以遇到不同的商品買手,有很多的潛在合作機會,這跟市集擺攤不能相比。」
嘩!聽起來商機無限!既然如此,香港手作人快快跑到外地參加市集和展覧好了!「不,我曾到過台灣和日本參展,我會建議想到外地擺攤的手作人,先要累積一定的擺檔和參展經驗,以及產品要有完整的系列,例如:紙品類要有不同的種類和款式,由記事簿、貼紙到明信片都有,這樣擺出來才會讓人有統一的感覺。」Gigi的經驗,真的很值得香港手作人參考。
問到哪個階段的手作人才適合到外地參展,Joe亦不約而同地說:「要有相當的擺市集經驗,還有要非常清楚自己品牌的核心價值和想要表達甚麼訊息,這才可以令人記得你。」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機會係留畀有準備嘅人」 (咳咳,我知好老土)! 在跑到海外市集前,我們真的要花更多時間問清楚自己,到底想透過產品為人帶來甚麼訊息,還有實實在在、認認真真地鍛鍊自己,由磨練技藝、訓練擺檔時的談吐(要淡定有禮地簡介自己的品牌,不要掛住玩手機!),到構思檔位的佈置與陳列,令人經過都想停下來看一看。
下一個到海外參展的人,可能就是你啊。一起加油啊!
Pop Up Asia 相關文章:
直擊台北2018Pop Up Asia —— 香港人去台灣參加手創展,為乜?
【Trial and Error Lab 進軍台北 2018 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
我們是一個冒險者的羣體,相信不斷嘗試、修正,持續朝着目標進發。今年11月15-18日,我們將跟Lab Fellow(實驗伙伴)來一次冒險,參加台北 2018 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
我們要為手作人帶來什麼視野?對本地與外地市集帶來如何深度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為本地文創市場帶來什麼洞見與展期?請留意我們的媒體報道。
相關連結:https://trialanderror.hk/error-events/overseas-exchange/
初秋的多倫多市集遊記
初秋的多倫多市集遊記
要嘗試,除了要勇氣,也要眼界和視野!看過世界的廣闊和多元,往往可以引發更多想像力,讓我們的創作有更大的力量。
今年10月,在Trial and Error Lab的聯繫下,我們的「Lab Fellow」 Jason@手作J、Stella@軟石工作室受到多倫多華人青年機構Across u-hub的邀請,到當地舉辦工作坊和參與市集,跟本地年青華人藝術家交流。
作為「實驗室管理員」的我,也跟着他們一起結識當地朋友、上電台電視台等接受訪問。除了吃吃喝喝外,我們也逛了好幾個市集,一方面是去血拼(!),另一方面也了解當地市集的行情,再想想香港的市集有什麼可以繼續嘗試、繼續發展的空間。
以下就是我們小小的觀察,歡迎大家加入討論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一:生物多樣化
香港的市集有一種生態,就是產品有一浪浪的潮流,例如:有一陣子流行皮革製品,整個市集會有三五七檔賣皮具;或者現在流行日式和布的圖案,市集就湧現各類以和布製作的布藝產品。當然,每位手作人的工藝、技術、設計總有不同,但作為市集愛好者(即是幾乎每星期都去市集巡視業務的人),見到這種情況,很快就覺得「膩」,提不起購買意欲。
來到多倫多的市集,心想:他們會不會也有這種風潮呢?
咦?全場超過100檔,竟然沒有兩檔是一樣的!
我逛了好幾個市集,在香港市集「老是常出現」的產品,諸如tote bag啦、各式各樣的羊毛氈產品啦、各類型的帽子啦,一件也看不到!
「為何這裏的市集無人賣tote bag呢?」我問當地的朋友。
「因為要是想買,去買演唱會的紀念版tote bag就行了。」朋友笑說。
嗯,市集是因應當地人的喜好、品味而生,這是去不同國家的市集尋寶的樂趣。然而,我關注的,還是市集貨品的「生物多樣性」:由飾物、紙品、掛畫、到仙人掌盆栽、嬰兒口水肩、啤酒、果醬都有。整個市集所見,琳瑯滿目,包含各種材質技巧,由外到內的產品,令人愈逛愈高興(我的銀包則愈來愈瘦,因為買了不少東西,嗚)。
我想,這一方面是手作市集搞手的功力,但同時亦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市集顧客不是香港現時定位的「文青」、「OL」、「女性顧客羣」。他們的「目標客戶」反而真的是附近的居民,是很樸實的生活購物選擇。他們的市集,是比較似「墟」的性質,很落地、很踏實。或許也正因為貼近生活,他們的產品包裝都是「實而不華」的路線,但只要細看,每一檔都有其獨特的故事、背景,甚至期望透過手作去改變世界的想法。
其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產品,是這些金屬小飾物。
我喜歡設計簡單的飾物,所以被這個小檔吸引。跟檔主傾偈,才知這些金屬是來自回收電器、飛機和不再配戴的飾物的金屬(例:銅或銀)。那些金屬本來會送去堆填區,可能污染水源和泥土,但經檔主回收重用,可以減少浪費資源和減低對環境的污染。看似簡單,但檔主花了好多時去擦亮、消毒(也要處理廢料內可能有的毒物),再打磨這些金屬,才讓他們能閃爍如新。
香港的市集(特別是在商場、市區辦的),目前仍多是朝向較單一的「文青」顧客羣,所以產品大多是飾物。我們未來是不是要開闊市集的顧客對像,同時也連結一羣更多元、更多不同故事的手作人呢?
如果市集的小檔內容更多姿彩,同場競爭可以減少,我們會不會可以不用花最多時間去鑽研更花俏的包裝,而是去追求更有意義的作品,讓自己的品牌不僅能存活,還能讓世界變得更好?(遠目)
觀察二:善用閒置空間
多倫多的「地大」,總讓我這個典型香港人恨得牙癢癢!
或許是因為地價/租金不是天價,他們對於地點和空間的使用,跟香港很不一樣。我們去過一個市集,它的舉辦地點是多倫多的downtown,鄰近鐵路站,交通很方便。而市集所在地,平日是一楝辦公大樓,類似香港中環區的甲級商業大廈。大家想像下,就好像IFC或中環中心,它竟然在週末開放兩層全層開放式辦公室做市集!
更難以置信的是,這個佔地兩層的市集,竟然只有130檔!每檔還要有六呎長的桌子!如果由香港的市集搞手來經營,我估計檔口數目至少增加一倍,而且每一檔的空間會減半,由原本六呎乘兩呎的面積,變成三呎乘兩呎。最近,我試過在香港逛市集,因為地方實在太細,大家只能像行年宵一樣,單程單方向走,你基本上連靠近小檔的機會也沒有(後面的人潮洶湧的湧上來啦!!)。
所以,來到這邊,我反而回憶起幾年前香港手作市集最初給我的快樂:慢慢逛、慢慢傾。那是一個讓人在一式一樣的城市生活裏,喘一口氣的空間和機會。而不是買買買、賣賣賣、打打咭就走了。
那天,正當我四出跟檔主聊天時,我的朋友忽然跟身旁的一對母女談天:
「你的小寶寶很可愛,年紀有多大?」朋友問。
「她剛剛出生不久呢!」年輕的媽媽回答說。
朋友再跟她們談了一會兒,我們就繼續逛市集。
「她們是你的朋友嗎?」我問。
朋友聳一聳肩,笑說:「不認識啊!只是見她的小寶寶很趣緻,所以便跟她聊聊。」
理想的市集氣氛,原來不是一個散貨場,不是年宵,而是一個閒逛的地方,與人相聚的空間。無論彼此是否認識,會不會購物,大家都願意交流和傾談,不會有一種買完東西就要匆匆離開的無形壓力。我知道這樣說一定很「離地」,因為香港的場租很貴。
但那是不是一定不可行呢?
我想起草原地圖(他們最近功成身退了,嗚嗚)的一個活動,叫「交換草場」。人人在草地上擺檔,展示自己的「貨物」,例:二手物、食物或提供音樂表演等服務,大家只要用物品或服務互相交換即可,無需用金錢購買。人人抱着一份悠閒的心情四處逛,讓人與人的關係回歸最原始的方式。有一次「交換草場」剛好在中環的海濱長廊草地舉行,其實即使在香港的心臟地帶做市集,只要做法有改變,也可以營造閒適感。
怎樣在場租與市集的原意之間,我們努力找到平衡呢?我們如何發掘更多閒置地方,可以讓手作人、藝術家一同與公眾交流?我沒有答案啊,大家會不會願意一起尋找出路?
觀察三:畫,全部都係畫
去過「生物多樣化」的市集,我們又參觀了一個極度「單一」的市集!
那是一個「繪畫市集」,由風景畫、人像畫到寫實派畫作都有。Jason和Stella覺得大開眼界,「想不到賣畫如此受歡迎。」他們說。想不到只賣單一產品,而且不是高級的畫廊,還是有好多市民大眾來參與這個市集。
多倫多人對於畫作的喜愛(特別是掛牆畫,用來裝飾家居),自然是有其社會文化處境。香港地少人多,先別說要掛起一幅畫,一般人的家可能連一張書桌都容不下,所以香港很少有市集以賣畫為主,最接近的可能是Affordable Art Fair,雖說是售價可以負擔得起的藝術展,但價錢仍然偏昂貴,於是畫作成為某些階層的玩意。
那天,我邊走邊想的是:我們在香港能不能也辦一些細型的、只專一推廣某種技術的市集,或是交流聚會?「主題市集」在香港並不陌生,大都是以特定節日或「噱頭」作招徠--這些都很花心思,也是很好的嘗試(早前我們的Fellow有參加一個「喪屍市集」,看起來都很有電影感!)!
但以單一工藝技術交流作為主題的,似乎較少。
記得我年多前曾經參加過一個木匠研討會,由做傳統入榫到新派小型木器的師傅,甚至連樹藝師都有。他們一起討論在香港做木工的困難與前境,交流各種可行的合作方案。我發現即使是同一種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和風格,很豐富呢!我在想,如果香港可以有木匠市集,邀請各種木器職人一起擺檔,你說會有多精彩啊!只是我不知道以單一材料或技術做市集,會不會有吸引力呢?香港有沒有足夠的市場/顧客去承接這種市集和交流呢?各位手作工藝師或市集愛好者又有沒有興趣或意見呢?
觀察四:擺地攤,也是香港特色?
說回今次Jason和Stella參加Across U-hub的「Crafteria造藝場」,同場有超過30個年青華人藝術家參與,以大笪地形式舉行,每個檔主把產品放在地上擺賣。
「即是擺地攤啦!香港經常都有,有多特別?」或許你會這樣想。
但原來外國人不習慣蹲下來,所以加拿大的市集多數有桌子,方便人拿起產品觀看,所以這個市集改用地攤的方式擺賣,原來對外國人而言,是非常有東方色彩。為了方便顧客由上而下看清楚產品,地攤的展示方式跟平日擺檔的方式有不同,每個檔主都各出奇謀,但對於平日遊走各種市集的Jason和Stella而言,簡直是手到拿來!無論是室外較大空間的檔位,還是室內較細小的空間,他們都可以靈活變化,把產品排列得美觀吸引之餘,還可以讓自己有位置坐下來休息,果然訓練有素。
大概,這就是香港手作人特質——靈活變通,遊刃有餘!希望我們的手作人們和市集搞手,可以一起繼續發掘更多有趣的方法,去接觸人羣,發揮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跟Lab Fellow在市集中交流?不一定要到多倫多,在香港也可以啊!今個星期日(5/11),另外四位Lab Fellow將會參與good lab的「社企市集」,歡迎大家跟他們聊聊天,認識他們的創作故事。
(全文完)
Text/ Kuen + DY Photo / Kuen
你的品牌包裝如何,你的銷情也必如何
你的品牌包裝如何,你的銷情也必如何
不得不承認,手作市集已經變得氾濫,有時在同一個市集,見到好幾款類似的手作產品,令人覺得每個品牌都大同小異,久而久之,失去了認識手作人的興趣。
於是手作人要突圍而出,就要更努力,才能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怎樣才可以吸引人呢?好的質量是皇道吧!
「我以前覺得做好自己的作品就足夠,有麝自然香嘛!但原來事實不是這樣。」Stella是2016年Trial and Error Lab舉辦「手作人品牌建立研習班」(「小型手作品牌及包裝策劃」班前身)的學員,她在課程中發現要吸引客人,不但要有優質的作品,還要懂得理解客人的需要,用對方明白的方法去溝通。
無心插柳石頭記
Stella在大學唸中國語文教育,沒有受過正式的藝術訓練,「連圓形都畫得不好」,從未想過成為手作人。大學二年級,她到瑞士交流,接待家庭的房東是軟石雕塑家,因此她有機會接觸軟石雕刻,慢慢愛上這種工藝。大學畢業後,她開始創立品牌「軟石工作室」,用軟石這種世上最柔軟的石頭做成飾物、茶具和各種的生活器物。
軟石到底有多軟呢?量度石頭硬度的標準是摩氏硬度,世界上最硬的鑽石是10度,軟石(soapstone)的摩氏硬度是1度。只要用萬字夾輕輕刮一刮軟石的表面,就會留下刮痕,所以打磨軟石很花功夫啊!可是,費煞心思做作品,不一定得到同等的回報。
「我第一次去市集擺檔,很多人見到我的作品會說『好靚啊,好靚啊』,但沒有人肯買。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的作品和他們的錢包!」Stella笑說,「市集的第二日,我坐了半天,才賣出第一條!最初擺檔那段日子,很多時只可以勉強夠錢交租。」
她知道自己經營品牌上出了問題,但不知道問題在哪裏,以及如何解決,於是她去年見到Trial and Error Lab開辦「手作人品牌建立研習班」,就決定報名參加。
做手作人,既要浪漫又要現實
「老實講,我覺得學費有點貴。」Stella吐了吐舌頭,「但我很希望有改變,所以決定『搏一舖』,最多自己努力一點,在別的地方賺回學費。」
與她一起尋求改變和嘗試實踐的導師,是本地手造沐浴產品品牌「簡梘」的創辦人Ronnie和Perine。他們在六年前創立品牌,品牌已獲得香港設計委員會的D-Mark 認證。他們各自有超過15年的品牌包裝(Brand Building)、視覺營銷(Visual Merchandising)和設計經驗,所以對如何經營手作品牌有一定的心得。他們令Stella有最大改變的地方是,懂得平衡品牌理念和市場需要,成為一個既浪漫又現實的手作人。
「手作人總是有一些浪漫的想法,有時會不計成本地製作產品,令自己感到滿足,但這樣會令自己無法維生啊!」Stella說導師令她回歸現實,學習有系統地計算成本,「我最初都不懂得產品定價和成本計算,只會參考市場上其他類似的品牌價錢,有時定價過低都不自知。」
現在她會把產品分類,按不同的石材組合去計算成本。除了材料費,還會把包裝費、產品造型照的拍攝費用、租用模特兒的費用,以及文案和宣傳等等費用都計算入內,令她可以準確地制定產品的售價。
不少手作人覺得產品的售價高過材料費,就稱得上賺到錢,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把製件產品時的人工都加到成本之中,產品會變成天價,沒有人肯買。
「我初時都有這個想法,但導師令我發現自己的品牌故事是有美學,有市場價值。」Stella篤定地說,「我的品牌是推崇自然和歸一,石頭會變沙,沙又再變回石頭。人與石頭都是一樣,終有一天回歸大自然,變成塵土,再由塵土轉化成另一種生命。原來只要品牌有故事,能夠讓人有共鳴,有助提昇產品的售價,之前我一直不敢相信這一點。」
現在她懂得結合自己的大學本科,在作品中加入中國文學的元素,令作品不再單純是一件手作產品,而是蘊含人生哲理,因此即使作品的售價稍為增加,仍然得到客人支持。
學習用包裝和形象說故事
可是有好的故事,也要懂得好好地跟人說故事。產品包裝是吸引人認識品牌的第一步,也是建立品牌格調的重要一環,小小的細節足以決定勝負。
「之前我會重用鞋盒內的雪梨紙,用來包住我的產品呢!因為希望環保嘛。我可是有消毒過才使用啊!」Stella大笑,「但導師見到那些包裝,搖頭說:『咁嘅包裝有邊個想買呀?』。」
經過導師給予意見之後,Stella不斷修正產品包裝,由沒有印上品牌商標的牛皮紙盒,到改為走簡約風格的硬紙皮盒,再配以印有商標的紙條,有些售價較昂貴的產品則轉用木盒。Stella說:「導師的意見啟發我思考產品的包裝。直到現在,我已經轉了五次包裝。」選用切合品牌風格的產品包裝,提昇了產品的格調,即使售價較高,仍然無阻客人的購買意慾。她還訂立品牌的主色調定為白色,由產品包裝、市集的產品陳列到她的衣著均是雅淡的白,統一的色調令她的品牌形象變得鮮明,容易在客人心目中留下印象。
「要吸引市集客人——大多是文青啦 ——買自己的作品和認識品牌故事,先要從他們的角度思考,盡量不要自說自話,要用他們明白的方式去溝通。」例如她其中一個作品系列叫「石頭信」,之前她只會在市集跟客人作介紹,沒有在包裝內做說明,「因為我覺得很『肉麻』呀!但原來賣產品要『畫公仔要畫出腸』呢,所以我後來在包裝盒內放一張簡介,講解未有文字之前,遠古的人在繩上綁石頭,用來表達各種情緒。」這一張小小的介紹,方便客人無論送禮還是自用,只要細閱這張簡介,就能明白他們所擁有的不但是一件飾物,更是一種遠古的溝通方式。
「製作產品時可以超凡脫俗,但與人溝通時,要入鄉隨俗!」Stella俏皮地笑了笑。
導師還教她注重產品的陳列,「以前我會貪方便,在市集擺檔時,把產品放在一個個包裝盒內展示,像百子櫃那樣,賣出一件產品就填補那一格。」Stella續道,「但導師說這種陳列的方法不夠高雅:『明明你的產品可以賣貴一點,但這種陳列方式卻沒有相應的格調,客人不會覺得你的產品值得那個售價。』」於是她改用小木盤陳列一件件的產品,再配以其他作品營造雅緻恬靜的氣氛,例如:用軟石雕刻而成的山巒、用淺盤放上白沙碎石,做出微型的「枯山水」(日式園藝的一種,也是日本僧侶用來冥想的工具)。當產品的包裝和陳列有改變,Stella的銷售情況也慢慢有改善,有更多人願意掏腰包買她的作品(終於拉近她的作品與客人的錢包的距離!)。
付出愈多,收穫愈多
「手作人品牌建立研習班」為Stella帶來很多改變,但她強調這是一個講求主動和積極的課程。「這個班跟坊間的品牌建立班不同,不是導師教學、學生接收那種單向式的課程,而是著重實踐和自發性。每次上導修課,我會做足準備去見導師,例如:畫好介紹自己品牌的短片故事大綱(storyboard),又會做好品牌簡介的小冊子的排板,連文字大小和內文編排都設計好,讓導師可以給我具體的建議。每次我都做到三更半夜呢!」Stella揉一揉眼睛說。
可能因為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Stella幸運地遇到一些從前未想過會遇到的機會,例如:去年受多倫多的華人青年機構Across U-hub的邀請,參與加拿大慶祝建國150年的藝術交流活動。她在那裏開辦工作坊、擺市集和認識當地的青年藝術家,看看其他人怎樣用軟石做藝術創作,相信會開拓她的眼界和視野。
Stella說:「如果我沒有參與Trial and Error Lab這個課程,不會認識到突破機構,透過他們強大的人脈(!),接觸到其他合作單位。今次有機會參與交流,很感恩呢!」
不過要再三強調,這個課程不保証一定有改變和成長,甚至有交流和合作的機會,要視乎參加者有多少的付出。正所謂「結婚唔包生仔」,有多少收穫就要看你有多努力啊!(頭盔mode)
2018年,Trial and Error Lab將開辦這個課程,而內容更是針對手作品牌的包裝策劃,9月30日就截止,名額有限,快快報名啦!!報名請click這裏!
(全文完)
Text/ Kuen
Photo / Stella
甚麼是「小型手作品牌及包裝策劃」班?
這是 Trial and Error Lab 嘗試學院(Trial Academy)的必修科,兩位來自本地手工梘品牌「簡梘」的導師,他們各自擁有超過15年的品牌包裝(Brand Building)、視覺營銷(Visual Merchandising)和設計經驗,對於如何建立
課程內容:https://goo.gl/mbfqCV
報名辦法:https://goo.gl/jmxM47(此班需要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