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識徒弟有師傅。Grew From Hands


【另類職志專題】Text/ Gi         Photo/ Andy

在剛過去一個3號風球的週三早上,五位中年的輪椅及手杖使用者,逐一來到鄺洪富@ Grew From Hands在復康機構「再生會」*的皮革班上課。

他們風雨不改地來這皮革班已接近三年。平常我們在惡劣天氣外出,已經好不容易;更何況是不良於行的朋友。「我手腳雖不靈活,但鄺sir沒像一般導師般降低要求,他視我們為正常人去教學。」已跟隨鄺洪富學習皮革一、兩年多的鳳蓮說,「因為鄺sir,我們的作品足可媲美專業水平,還可以擺市集。我以前沒想過可以做到。」

其實,鄺洪富執教初期,連皮革種類也不會分辨。是一羣處於社會弱勢的朋友,陪伴他走上專業工藝師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鄺洪富的工作,跟工藝或創作風馬牛不相及。「我在社福機構當文職。」樣子敦厚樸實的他說。「但我很珍惜跟服務使用者一起的時間,如見到小朋友,就會跟談天說地或玩遊戲。」

工餘時,他上教會以外,很喜歡做皮革,「說起來真失禮,起初我是參加團購皮革班,用便宜價錢跟朋友一起做做皮咭片套、銀包;有時又去網購DIY 皮革材料包來玩一下。」他不好意思地說:「那是2012年的事吧,完全不專業的。」

他的另一興趣是維修《聖經》,「人們大多從小到大都讀同一本《聖經》;我很想保護這本有意義的書,於是去學維修技術,就能讓人一直讀到老。」結合一點皮革知識,他嘗試做《聖經》皮套,「這樣《聖經》就更耐用了。」

鄺洪富每星期都會來到復康機構「再生會」的皮革班當導師,至今已近3年。

 

誤打誤撞成皮革導師

2016年初某天,他收到一位社工朋友緊急求助:「你好像會『整皮』吧?我的中心要開個皮革班,讓復康人士手部有點運動,不用太專業的。幫幫忙!」急就章,是許多香港人的習性,洪富知道自己絕不勝任,但因着朋友急務,他推卻不了。「我就說,暫時當是義工吧,盡力試試教。」(不知道我們平日上的興趣班,導師是否這樣臨時拉夫……)

他硬着頭皮連夜惡補技藝,上網看教學、看書,去深水埗買材料:「我很記得,上課前一兩天才買齊六套工具給報了名的同學,好險!」

他沒參考坊間的皮革班,而因應同學需要設計教程。第一堂,先教基本功;第二堂,開始做紙樣;第三堂,慢慢教手縫技巧……洪富沒有隱瞞自己的水平,同學亦欣然接受導師的功力。「老實說,教學並不容易,一來我不是專業的皮革師,沒有教工藝的經驗;二來同學有些年紀大、有些手部肌肉活動能力較弱,不夠力氣去揼皮或縫線。」因為沒有「專業」包袱,他心中只想,這個班不會追求進度,又或馬虎完成;他只希望幫助各同學發揮特質和長處

鄺洪富習慣蹲在行動不便的同學前示範工序,然後就要對方自己做,做到成功為止。

 

做皮革不單為消磨時間

我想起皮革班同學婉芬的一句:「鄺sir很有耐性,也很細心,這已經勝過一切超卓的技術。」

的確,洪富於社福機構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學會跟弱勢朋友同行。他知道,不是單單透過做皮革,讓同學消磨時間,又或手部獲得運動,「他們或者不識字、或者不會畫畫,但透過努力,都可以成為一位真正的皮革師,這樣才能擁有滿足感、知識以至尊嚴,去投入社會。」他頓一頓,再說:「他們值得擁有更多。」

洪富為此,工餘鑽研技藝,也去外間的皮革工作坊上課,體會了專業的皮革知識和追求完美的匠人態度。他就把學懂的教授同學。平日上課,他會逐一走到行動不便的同學旁,蹲下作示範和協助教學。我在他的課堂中,看到了平等和用心。

鄺洪富(後排左一)跟皮革班同學,去年在社福機構舉辦的市集賣皮革作品,他說:「擺市集很辛苦,但同學很享受,因為作品會得到很多讚賞。」(圖:鄺洪富)

慢慢地,同學都跟他建立了友誼,在whatsapp 羣組每天分享皮革技術,又或發問課堂上不明白的地方。「我不會把自己的知識『收收埋埋』或只教一半,大家一起學習,才能使更多人投身皮革工藝,市場就更蓬勃,這樣不是更好嗎?

大半年後,同學生產了首批作品,數量足夠去擺墟市。他們擺了第一次,又再生產多些作品,然後又擺第二次……同學愈來愈享受洪富教授他們的技術,開始自己設計款式去擺市集、送給朋友或拿到網上售賣;有些同學甚至連皮雕或壓花技術也能掌握,可製作難度較高的皮革作品。同學們的手指,愈來愈靈活;身體的傷患,漸漸不再成為他們發展職志的障礙。

那麼洪富自己呢?他有想過成為真正的皮革師嗎?

Buttero 藍色短銀包,是鄺洪富很喜歡的作品,設計簡約,藍色的Buttero 皮革也很少見。

 

鼓起勇氣建立品牌

雖說是誤打誤撞成為皮革班導師,但他同時看到自己的進步。他開始建立了一點個人風格,譬如特別簡約的設計,縫線又特別扎實,他又會因應款式去選用不同特質的皮革。但他連品牌名字也沒有,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2016年下旬,看到Trial and Error Lab 招募實驗伙伴,朋友鼓勵他把作品與故事,帶去面試。「當時的作品,雖然都幾靚(突然自信起來!),但沒甚特色;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路要怎麼走。Lab管理員給我的意見是,先設立品牌,之後就會認真思考以後的路。」

於是他改了品牌名字叫「Grew From Hands」。平日還是照樣輪班工作,也去幾個復康機構或社區中心當皮革班導師。但不同的是,他會額外拿出時間,到Trial and Error Lab的嘗試學院上課,譬如是「手作人品牌建立研習班」,慢慢明白如何策劃一個有個人特色的品牌。

「既然我的每個學生,作品都擁有個人特色,那麼我也一定有的;」過去兩年,他在跟Lab中不同的工藝師互相鞭策或撞板,開始找尋自己的品牌風格,「我那麼喜歡《聖經》,不如開始接訂單去做個人化的聖經皮套。我又很愛假日去飲茶、吃點心,於是嘗試研發香港特色的『點心蒸籠』皮革錢包。但不知道好不好看呢?」

「點心蒸籠」錢包,由他逐筆壓出蒸籠花紋,做功十分細緻。

當他戰戰競競把新作品放到Trial and Error Lab 2018年年中的成果展市集,這「點心蒸籠」系列獲得正面反應,「我做了四個蒸籠錢包,賣三百多港元,居然兩天就賣完。其他作品也賣得不錯。」當品牌開始接觸外間,「有客人建議我用其他顏色的皮去做錢包或《聖經》皮套,啊,其實我也沒想過可以用一些大膽的色調;如果沒有品牌和客人,就沒有這些創意了。」他又再發展本土系列,仿照鐵皮信箱,用綠色皮革做了可愛的小錢箱。

品牌已成立兩年,洪富還不敢夢想做成功的皮革工藝師;他認為自己仍是幾年前那個敦厚務實的「鄺sir 」,「我做皮革,是為意義、快樂和幫助別人。擁有品牌,只為讓這些目標更明確。我的作品還要多作嘗試呢。」

「Grew From Hands」,是很多雙手,一起成長的意思。鄺洪富不止讓徒弟們成長,因着教學相長,他這個皮革師,亦不知覺成長了。

 

 

*再生會是一個推廣復康及健康管理,為紅斑狼瘡、硬皮症、痛症、有情緒困擾及身患頑疾人士提供多元化服務的非牟利機構。謹此鳴謝再生會提供此次訪問的拍攝場地。

 

[2018年11月15至18日,Grew From Hands會跟Trial and Error Lab到台灣參加『Pop Up Asia亞洲手創展』,向亞洲各地的手作人和組織介紹品牌。更多他的品牌故事,可看 這裏 ]

 

相關文章:

墨染瞬間。 墨皮

童趣的背後。Little Pro-tato

一葉知生死。李心悅

執皮不悟。Stanley @ H14

把蛋糕化為飾物。Vinci@無茶苦茶

藍調是藍曬的調子。夏敬業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駐場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