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星期五 Error Friday ︳疫情下仲存在嘅旅行社,係咪Error?
疫情下仲存在嘅旅行社,係咪Error?
Trial and Error Lab每季其中一個週五晚上舉辧的分享會Error Friday,皆邀請不同背景的嘉賓,分享跌跌撞撞尋找新路的故事。重點不是最後成功與否,而是在Error中拾到什麼經驗,怎樣再嘗試再調節,漸漸走近目標。
2021年首個Error Friday,將請來「GLO Travel」共同創辦人Jamie & Rubio分享。兩位熱愛旅遊的90後,於2015年創辦深度知性遊行團,擺脫傳統旅行社模式,以北韓遊打響名堂;從蝕錢到錄得8位數字收入,已是一部充滿Trial and Error的血淚史。
但踏入2020年,花近5年建立的生意與服務,在疫情初期幾乎歸零,更接近一年沒出團!在疫症下遇上巨大Error,他們沒有放棄,反而極力與熱愛旅行的香港人,一起反思旅行與人生的意義,慢慢找出逆境中的生意「轉身位」 —— 開展網上收費旅行課程,並開拓更多新業務。
瘋狂懷念放假四圍飛的你,不旅行會死的你,甚至是疫情下失去人生目標的你,或能向他們借鏡!千萬別錯過這晚笑中有淚的免費網上分享會。
分享內容
- 「GLO Travel」共同創辦人,一個修讀法律系,一個攻讀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為何不一直做傳統的「高薪厚職」,而誤打誤撞誤去辦旅行社?
- 當人人都不看好二人能辦一間另類的深度遊旅行社,他們是怎樣捱過初創的失意與艱難?業績又如何漸漸穩步上揚?
- 兩個喜歡旅行的人是「無腳的雀仔」嗎?如何把嗜好化成事業,卻又不變成刻板沉悶的工作?
- 疫情下,突然被迫腰斬所有預備已久的旅行團及工作;二人如何從風高浪急中,穩住情緒與業務?
- 二人最為人稱譽的,是疫情下把實體旅行團改為收費網上旅遊講座,為公司帶來穩定收入。他們是怎樣從思考與嘗試中,找出這條新血路?當中又經歷幾多失敗?
- 同時二人也在疫情下,多開一間Digital Marketing公司。是「賣西餐突然改賣雲吞麵」?還是另一個誤打誤撞的結果?疫情下創業,會不會太大膽?
- 2021年,如果疫情持續,喜歡旅行的二人,如何跟想飛想到發瘋的香港人再行多步,去幫助大家解憂?
活動資料
日期 | 2021年1月29日(五) |
時間 | 8:30pm-9:30pm |
形式 | Facebook Live |
費用 | 疫情關係,費用全免 (原價$130/位) |
預先報名 (讓我們作技術及內容上最好的預備 ) | https://form.breakthrough.org.hk/form/EF2021_02 |
分享嘉賓
陳成軍 Rubio Chan & 張振華 Jamie Cheung |「 GLO Travel」 共同創辦人及總監
香港大學畢業生,分別攻讀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與法律系。 2015年與幾位夥伴創辦「GLO Travel」,希望透過文化深度遊,創造冷門的知性旅遊體驗。「GLO Travel」去年在疫情下成功轉型,開設網上旅行課程,傳遞旅遊深度知識,並於台灣開設分公司。
二人亦為香港首個旅遊知識問答比賽《嚮導玩》冠軍,曾擔任 ViuTV 旅遊電視節目《堅離地.北韓》主持,以及著有書籍《去過北韓 50 次,你問我答》。
Facebook Event and Live Link
阿強的Error 505:以繪畫記念受苦的人
阿強的Error 505:以繪畫記念受苦的人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Mandy & Gi Photo / 受訪者

一年將盡,新年伊始,又是寫卡寄予祝福,或與親友共聚的時候。可是在過去一年,團聚變得艱難,可能相隔一道高牆、一條河、甚至是一個大西洋。廿多歲的阿強有感而發,創作一系列有關香港的明信片、信紙及年曆等,願作品成為傳遞關懷的一件件小工具,在黑暗中成為燃點起盼望的一盏盞油燈。
從前以畫記錄歲月靜好
阿強自小喜愛繪畫,大學時修讀創意媒體,年前創辦品牌「iam_error404」,把自製的明信片帶到市集擺賣:「我覺得日常中的小事和常規很吸引我。生活中或有很多重覆又枯燥乏味的片段,但我都會畫下來,視作生活中瞬間的定格,用以承載當下的回憶和感受。」是故踏單車父子、士多、舊日風景等構圖,配上多元用色及風格,全是他對於歲月靜好的記載。
直至去年6月,阿強的「好日子」徹底反轉。他很快開設IG 專頁「iam_error505 」,上傳手繪文宣圖,亦把記載運動場景的明信片義賣。「當時感覺很辛苦,唯有畫畫能抒發難以言喻的情感。」
其實阿強工餘正修讀歷史碩士。那刻他跟許多香港人一樣,已身處歷史的關口中;他並不為意,作品風格居然在時代中慢慢成形:柔和的色彩,如五顏六色的微光,加上簡單的筆觸,記錄社會運動裏的情感,除了傷心、失望,還總帶點溫暖;跟一般文宣圖常用的黑調相當不同。他苦笑說:「後來我才發現,我的畫很有萬家燈火feel,因為我是睇ATV大的。」

讓色彩成為香港人情感的出口
其實阿強曾因為運動帶來的傷痛,而不想為畫作添上色彩。「以前我認為(社會)已沒有甚麼值得你用顏色去畫,但畫到某一個位就會發現:正正因為社會如此絕望,更加需要多顏色來表達。」而他的設計,已不單是個人抒發情感的途徑,更能成為別人的鼓勵、安慰,或是情緒出口。
訪問前一天,阿強在市集擺檔,義賣關於內地被扣留12位香港人的明信片,希望大家能把它送給世界各地的人,來增加國際社會對事件的關注。明信片的正面是他為12港人設計的畫作,背面是他們的名字及簡介,「我research了他們的資料,再加入自己的想像。例如其中一位很愛貓,我就把他與貓相處的情境畫進去。」
那天在市集,剛好有客人經過他的攤檔,看過明信片後,突然感觸地哭了,「我覺得這一刻是勝過千言難語 …… 如果一幅畫能令設計者、 觀賞者與香港人的感受連結在一起,已是十分值得的事。」

盼望傳達手寫的溫暖盼望
記掛社會事件,也記掛所有因此而受苦的人。阿強於是也設計信紙,供人免費下載 (下載連結)—— 不是用來自己寫情書,而是用來寫信給正身處牆內的囚友。她說,身邊有不少人也想給囚友們寫信打氣,但因不熟悉監獄的寄信規則,大多使用白信紙,於是他有了設計「好玩又漂亮」信紙的想法。
信紙上除了有他的特色插畫點綴,還有找不同、迷宮與四格漫畫等等,希望為收信的囚友帶來一絲樂趣。「不過我畫完都要大家肯寫,才能發揮信紙的作用呢!」
那麼真的有人用你的信紙寫信嗎?你知道囚友們的反應嗎?「有啊!有網友說收到囚友回信說,收到我畫的信紙,再加上手寫的問候句語,感受到不被遺棄,感受到點點希望。」
而去年加入Trial and Error Lab 成為駐場實驗室伙伴,更正好給他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去完成以上的事,畢竟在家實在不便繪畫這類議題的畫作。由明信片、大畫報,到為囚友印製信紙,再給同路人繪製年曆;進駐大半年,他實驗了許多許多。下一步,他想嘗試繪製繪本,把民主理念深入淺出地分享,「希望我能以繪本,送給這城市天真的孩子作為禮物。」他如此許願。

(原文刊於《一小步 Little Post》,承蒙作者及受訪者同意轉載,標題及內容略經修改)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室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
【創業有煩惱?】讀本書、找個人,就能指點迷津?
【創業有煩惱?】讀本書、找個人,就能指點迷津?
【文創先行者專題】 Text /Gi Photo /Andy + Gi

「我畫插畫,但只懂印成明信片與同生日卡賣,『唔知』有無人欣賞?」
「我『唔識』定價,太便宜會蝕本,太貴又怕沒人買。」
「『唔知點解』我的IG Shop,反應總那麼冷淡……」
建立品牌已經不簡單,要營運一個初創品牌更是艱鉅,有「唔知」、「唔識」,實屬必經階段。但如果疫情令生意大跌,但疫情前營業額已不太理想,此刻想急起直追,會太遲嗎?(《點解創業咁難?手作工藝師五個營運の煩惱》–>超共鳴的訪問,去片 !)

不一定只看創業書籍找答案
只要仍不放棄,願意嘗試,不怕失敗,營運品牌的答案一定放在面前,只待你伸手。建議可找些有趣的雜誌、網站或書籍來尋找啟示,像台灣的《Cheers雜誌》及網站,就有很多關於新世代工作、學習與成長的訪問及專題。例如當香港還沒流行slasher,他們幾年前已率先製作斜槓族寫照、零工經濟好處等專題,也常翻譯有關外國文章,頗能帶來具參考價值的洞見,讓一個人的闖蕩人不感孤單。
要是想多看書,又沒有逛書店的習慣,也可在電子書網站與app瀏覽書籍。Spaksine 由香港一位年輕愛書人創立,把書本內容寫或讀成摘要,不消10分鐘就可獲得一本書的關鍵想法。這網站與app 的書籍範疇廣範,由商業、心理、勵志、文史、哲學兼而有之,不乏流行或冷門書籍。只要拿起手機花幾分鐘就能擴闊視野,為生意帶來新思維,如此閱讀也很划算。
尋找屬於自己的工作規律
好好摸索個人的創作與生活節奏,更是年輕創業者所需要;因為不一定人人適合早睡早起,藝術創作者也不一定深夜才靈感飄至。但無論何時起床,都必須克服懶惰,才對得住自己吧!
像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自由身及遙距工作多年,就推薦用「番茄時鐘法」來專心、高效卻不枯燥去完成工作。參考與自己工作與性格相近的人如何作息,又或收拾一下凌亂的工作間;甚至翻一翻《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每天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等書,或能帶來生活習慣的大改變,讓創作充滿動力。

找個「醫生」為品牌把把脈
書籍以外,帶品牌「看醫生」又如何?如有「第三隻眼睛」,幫忙為品牌把脈,把你帶走出盲點,更是慳水慳力,又能最快捷獲得改善方案。
香港有這種「診所」嗎?
2020年下旬就有新組織「Sehji寫字」,為有意創業、成立社企,並申請政府資助的新手,提供諮詢及服務。教導撰寫計劃書之外,更會協助選擇合適的資助計劃、教導面試技巧及協助審閱計劃書,並提供意見和諮詢。該組織會按照成功申請的資助計算收取「服務費」;若未獲批出資助,服務按金全額退還,不另收費。
若創業已經很窮,想要義診?Trial and Error Lab最近就提供免費面談諮詢服務。Trial and Error Lab一直接觸不少年輕創作者,很願意跟大家分享於本地以至海外文創行業所累積的觀察、學習與經驗,並為創業者撥開迷霧。「會診」內容包括:重新設定或調整出可行的品牌發展方向、改善品牌或業務發展、發揮文創產業想像與潛能,以及重整職志想像等。如有志投身文化創意產業,甚至調整品牌發展方向的朋友,歡迎預約作免費面談諮詢,為文創品牌把脈。(面談諮詢服務詳情https://cutt.ly/1hSiMYD)

![]() 嘗試學院Trial Academy「Let’s Talk」
參加方法:
|
「嘗試學院全新面談諮詢服務:Let’s Talk」是什麼?
在嘗試建立品牌的過程中,會遇上很多困難或者樽頸位,有些人亦因此退出或放下原初的計劃。我們深明建立品牌的道路絕不簡單;青年人實在需要真誠的意見以及同行者與他們一起探索可能,幫助他們一步一步實踐出自己的夢想。嘗試學院 Trial Academy 是故推出全新的面談諮詢服務「Let’s Talk」,為大家的品牌把脈。
【第四波疫情】手作市集停辦,又豈止少了一個購物勝地與打卡位?
【第四波疫情】手作市集停辦,又豈止少了一個購物勝地與打卡位?
【第四波疫情】手作市集停辦,又豈止少了一個購物勝地與打卡位?
【文創先行者專題】 Text / Gi Photo / 受訪者
唔準諗即答:你今年去了多少個手作市集?
一個?三個?因為疫情而無去過??
市集,對手作工藝師而言,是展示作品、與客人交流以及實體銷售的舞台;對顧客來說,則是認識本土品牌、購買獨特手作產品、打卡與閒逛的平台。而對 Trial and Error Lab 管理員如我,遊走市集更是最喜歡的工作之一,既能觀察文創界別趨勢,又能認識新品牌新工藝,還可探訪有份擺檔的實驗室伙伴(Fellow)。
可惜自去年中旬,因着疫情及種種原因,大部分手作市集都得取消;直至最近兩三個月疫情緩和,手作市集才漸見復甦;手作人與文青亦終能在現實世界 connect。究竟手作市集的搞手,如何令客人放心遊逛?怎樣推動入場人次?第四波疫情來襲,手作市集又會無限延期嗎?而身為本土文創的支持者,疫情下又如何支持艱苦經營的手作工藝師?

疫情下:曾停辦市集大半年失收入
本業為中學教師的Brian(文惠龍),全職跟拍檔夏競業舉辦手作市集「LIFE MART」已三年多。 Brian 說當初被手作市集的蓬勃所吸引,「2012至2014那幾年,工廈、小店、九龍城書節、JCCAC等地都辦很多市集,給這城市一番新鮮、活力之感。」 他加入時正是市集走向普及、大眾化的時候:「我想為本地市集加入新元素,令文創業界有更大發展。」他口中的新元素,包括主題市集、邀請插畫師及店舖合作等,並開發不同地方舉行,漸漸讓「LIFE MART」為人熟悉。
直至 2019 年下旬,他們卻經歷本地手作市集首個寒冬:「2019年6月打後,我們主動停辦市集,因當時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而至 2020年2月疫症爆發, Brian 坦言影響更大:「場地既不開放,客人也不逛市集,我們急急取消三、四個市集,然後就一直停辦。」故此今年上半年,他跟不少手作工藝師一樣,只倚靠積蓄生活,「但我們更需要支付市集固定開支如倉存租金,真箇足襟見肘。連我工餘做的插畫、文字創作、乾花花藝作品也乏人問津。」
幸好,入秋後,手作界別迎來一線曙光。

今年秋天:業界見小陽春,新品牌新工藝湧現
9月中第三波疫情過後,疫症漸漸受控,「大家習慣了戴口罩、量度體溫及洗手,逛街、去市集的信心大增;於是我們重辦市集,並做好防疫措施。」但他觀察到,人們在市集的消費模式,跟過往略略不同:「失業率高企,客人消費審慎了;但願意來市集的,都是支持本地工藝的有心人。」
是故他跟拍檔競業,由 10 月開始,幾乎每個週末都舉辦不同主題的「LIFE MART」市集,希望擺檔的手作工藝師「密密賺」,積殼防饑。競業亦指出,因今年大半年沒有市集,9月打後報名參與市集的手作人大為踴躍,工藝種類也更多元化,「從前市集只集中於布藝、皮革、木工、書法、插畫等,最近報名者有六成是新品牌,也出現少見的金屬線編織、木片畫、噴漆、Laser Cut、3D 打印等工藝;對客人來說,一定多了新鮮感。」對文創界來說,更帶來久違的新氣象。的確,只要做好手藝,並把早前Work from home鑽研的新工藝新作品,「睇準時機」放到手作市集,定能為客人帶來耳目一新之感。
故此在10月份的市集,競業就曾錄得超過一萬入場人次:「應該是大家都『餓』了很久,太想逛市集了。」 雖然檔主的營業額或許追不上疫症前,但競業與 Brian 都會花盡心思構想新點子,務求帶旺氣氛及人流。「例如早前大家不太開心,10月1至2日那次市集就以『負能量』為題,並舉辦『負能量運動會』、『療心空間』等創意活動,希望人們來市集不止消費,也能釋放負能量。而 11 月尾的《分手展覽 3.0》市集,在『分手展覽』之外,更在兩個地方同步進行,讓不同活動連貫兩邊,務求打破市集場地的限制。」競業補充。

第四波疫情來襲:手作人應作更多嘗試
第四波疫情來襲,跟香港所有人一樣,他們大感無奈,卻不失盼望。Brian說:「這一年我們已學會隨機應變。所有事情快來快去,市集取消又好、沒收入也好,都要接受;畢竟人命總比賺錢總要。」
競業則表示,一天未停辦市集,一天都會跟手作工藝師共同進退:「我們最近就免去一些長者、NGO檔主的場租,也邀請學生到來觀摩及參與展覽;希望為社會帶來不同的可能性,連結更多人明白工藝的意義。」
Brian認為要是實體市集因疫情再次取消,因市集的意義在於交流及連結,故暫不考慮改為網上市集。但身為手作人,他建議即使未來沒有市集,手作品牌都要嘗試用其他方法來吸引客人,「例如在社交媒體做Live 互動直播,同時搞好網店等。但這些都非一朝一夕,客人要點點滴滴地累積。」曾當教師的他,也鼓勵可多教授工作坊:「小班教學既不受限於限聚令,又能賺點收入。」而最重要的,是要讓手作工藝的價值承傳。
或許我們更要思考的是,香港要是因種種因素停辦手作市集,意義不單在於少了一個逛街、打卡的地方;更有可能是一個城市的本土手作工藝,走向枯竭的象徵。
相關文章:
「文創先行者專題」是什麼?
走訪文創界別的先行者,把他們創立品牌的Trial and Error Lab一一剖析,以此激勵彼此,吾道不孤。
手工袋子達人,費盡心思經營網店。Pursful
手工袋子達人,費盡心思經營網店。Pursful
手工袋子達人,費盡心思經營網店。Pursful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Gi Photo / Andy & 受訪者

當你有一個不能戒除的習慣,除了放負、沈溺,還有別的選擇嗎?
修讀視覺藝術的Anna,曾購買袋子成癮,「大學 Year one 時,家中已囤積超過六十個袋子,我還笑稱自己是一個『包包收藏家』!」她尷尬地笑說:「早前有電台節目訪問我,竟用『開心買袋!唔開心買袋!點樣醫治購物狂少女呢?』為題,太寫實了吧!」
「當有天發現家裏已不夠位安放袋子,我突然頓悟到 ——擁着一堆不同品牌的袋子時,卻也擁有一份莫名的空虛感。」她決定要破除物慾,不單斷捨離,更找到一個徹底的解決辦法。

訂立專心經營網店的目標
「我懂一點縫紉的,先開始為自己做一個袋子,嘗試用一針一線去治療物慾。」 Anna 完成第一個手做袋後,忽發奇想,試試再做些放到網上售賣,「居然客人反應不錯,我想我開始喜歡手作帶來的滿足感,多於購買袋子了。」她決定再多走一步,向人分享手做袋子的價值。
大學畢業後,打過一兩年工,她決定經營自己的布藝品牌Pursful (前名All About Bagsss)來實踐夢想。她先縫製綿布、麻布或人造皮革各式袋子,包括筆袋、手袋、化妝袋等,在多個網上平台售賣作品,生意漸見眉目,原因是她專注經營社交平台:「做袋子以外,我很享受做好網上銷售平台與社交媒體,為心愛的作品拍照,並用圖像與文字表達我的想法。」
在她的網店(請看這裏),不難發現她花上很大努力製圖與拍照,袋子細節及尺吋亦圖文並茂,讓客人即使觸不到實物,也能感受她的用心。「每天我一定會抽時間回答客人提問,也常常更新不同網上平台。」她笑言:「所以我不像其他手作工藝師,很少擺手作市集,我想我專心經營網店就好。」手作工藝師的確不只一種,而經Anna 摸索後,她發現這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為了帶給客人新鮮感,她也常研製新款式,也為袋子添加新元素,如燙金刻名、手寫書法刺繡,又或讓客人訂製個人化款式。

2018年,她更申請成為Trial and Error Lab駐場實驗室伙伴,接過300件貨品的大訂單,更曾獲媒體專訪,開創人生許多第一次。
2019年, Anna 又一個新的發現,就是愛上刺繡,「這年香港經歷鉅變,我想用代表香港人的圖案,刺繡於親自設計的袋子上(見下圖),分享對香港的愛。有時半夜睡不了,想到新圖案,就要起牀畫下來。」這些圖案,包括寵物舉旗、受獅子山啟發的「香港之路」,還有「Be Water」等,客人可來圖訂製,繡於不同布料的零錢包或小袋子上,「不少人交來寵物或愛侶照片,並且創作了熱愛香港的字句,我就會把照片變成圖案,刺繡於護照套上。客人說,能把心愛的家人、堅持的信念帶在身邊,是很感動的事。」
自律是營運品牌要訣
如今全職營運品牌, Anna 很珍惜做自己老闆的日子,「或許是我性格有點強迫症吧,每天都要規劃好工作及行程,也會記錄各項營運開支及售貨細節,每晚更要整理與分析;這樣才能知道銷情,並作出調整。」
她的生活也很有規律,而每一年,同樣都會給自己新的目標,一步步嘗試與實踐,「當然我也常常溜手機,在社交媒體的外地品牌去留意別人的作品,就當是買了(笑‧),但其實更想得到創作靈感。」
目前 Anna 的生意已達收支平衡,客人更遍達外地。但每次交付作品時,她還是懷着微小的心願:「每個袋子背後都『一擔心機』、獨一無二,希望客人別像我往昔般,隨便購買或丟棄。」 2020年下旬,她更有新的創作,為Trial and Error Lab 舉辦的Trial and Error Fest 2020 「不正常__ __ 研究所」設計了《n̶o̶n̶ Daily》搓手液套掛飾特別版,以燙金印上刪除線劃去的「n̶o̶n̶」,詰問抗疫生常是日常還是非常?更重要是,她認為:「即使在不日常的生活,仍要堅持『正常』的美感,故此我研究了一段時,用黑色荔枝紋皮製作搓手液套掛飾,既典雅亦便於穿搭。」
因應客人及社會需要,創作的心意更新而變化;或許這就是Anna不斷創作的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na 將會就她的網店經驗跟大家面對面分享,記得留意啦!
網店實戰交流:Mstandforc x Pursful | |
日期 | 2020 年 10 月 30 日(五) |
時間 | 8:30pm-10:00pm |
形式 | Facebook Live |
詳情 | shorturl.at/dvE78 |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室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
同行如敵國?讓工藝有百花齊放的一天
同行如敵國?讓工藝有百花齊放的一天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Gi Photo / Andy & 受訪者

眼前的兩師徒,完全打破主流社會對於師傅與徒弟的想像 —— 為師者較年輕、二人情同姊妹,品牌更做相同工藝。
不是「同行與敵國」嗎?做手作人已經不容易,把獨門手藝教懂學生,被抄襲了怎辦?從事押花藝術的Irene與Pauline笑曰:「我們是師徒,也是愛的密友。『搶飯碗』?不怕吧,手作工藝市場愈多人參與才愈蓬勃呢!」在追求品牌成功、生意額、like數的賽道上,原來還有另一條路,可以攜手同行。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訪問這天,徒弟Pauline戴上老師Irene的手做植物圖案布口罩,一起把春夏盛開的「飛燕草」清雅粉紅小花,以不同工序保鮮,製成押花飾物,化成永恆。但見 Irene細心指導 Pauline處理技巧, Pauline言從計納,好不合拍。
「雖然Irene比我的年輕,但在押花工藝上,她是我的啟蒙老師。 」正職為玩具工程師的Pauline,從小喜歡手作,擅長布藝、攝影,「可是我找不到一門手藝可在工餘專注發展 —— 直至遇上Irene。」
Irene早於2010年創立個人品牌Present Present Botanic Art Studio,並到台灣、日本及荷蘭學藝,修讀押花技術課程,考取證書成為導師,才三十出頭已成為香港少數的押花老師。2016年,Pauline參與 Irene的課程後,從此人生不再一樣。

「Irene這個miss(老師)跟我遇過的導師不同,我參加了她不少課堂,學會基本功後,當她知道我掌握了平面押花飾品、立體花飾等技巧,看到我的興趣愈來愈濃厚,就慢慢把教學移師到教室外邊。」原來Irene觀察到Pauline對花藝的熱情與天份,鼓勵她多走一步,「我帶她和幾個學生去手作市集擺檔,讓她們把個人作品售賣,學習定價、應對客人、了解市場等技巧。」Pauline自言沒想過有人欣賞自己的押花作品:「若不是Irene miss給我動力,常在工藝以至人生各方面提點我,我想我不會如此投入呢!」
因為Irene深明,學生要累積實戰經驗,找到合適的風格、客人與市場,才會更喜愛押花藝術。其實年紀輕輕的她,為何如此努力推廣香港少見的押花藝術?

教識徒弟,不一定無師傅
原來,押花不單是工藝與藝術,Irene 指出:「押花需要高度的技術,才能把脆弱的花瓣永恆保留,更重要是能保存花朵背後的故事。」她憶述一次難忘的經歷:「有次客人小心翼翼地帶來一些康乃馨及玫瑰,希望我能製成畫作及首飾;原來這是客人剛去世的媽媽,生前最後的插花;當做好作品後,連我自己也很感動。」鮮花能在凋零前被賦予新的生命,不論對做的人還是與收的人,意義也的確重於泰山。
Irene早已有自己的花藝品牌,當Pauline工藝達到一定水準後,也鼓勵她創立個人品牌,「這條工藝之路我也走過。若擁有好的手藝和作品,再走向市場,那麼自己與整個市場的水平都能提升。」Pauline終也大膽嘗試,以Pozzimade為名,發展自己的押花品牌,開設網上銷售平台,到市集擺檔;師徒倆更先後加入Trial and Error Lab成為實驗室伙伴,學習及實踐手作工藝品牌的營運方法。

但有謂「同行如敵國」,Irene身為老師,教學時有否把知識「留一手」,讓學生難以抄襲?「我的押花作品複雜度很高,即使抄到外形,也不易模仿當中細節。」她更相信,藝術是屬於每一個人,獨一無二,「要在工藝上精益求精,需要求變與不停創作;我與學生一天不願固步自封,就一天不會出現 copy cat 。 」她把Pauline的作品拿上手審視,說道:「她有能力創造獨特的作品,看細微之處就知道是她做的,只是還稍欠信心。」
「我知道自己的工藝未夠完美,創作經常裹足不前,Irene miss又說中我的弱點了………」Pauline的眼眶濕潤起來,「但我不會因信心不足而『抄考』老師,會嘗試建立個人風格,希望把押花融合首飾設計,讓人能把美麗的花朵放到身上。」
當Pauline永遠尊稱Irene為「miss」,Irene也總溫柔提醒Pauline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場景不一定在學校,也能在商業社會發生 —— 於生意競爭以外,其實還有更大空間,讓手作工藝百花齊放。(二人的訪問短片,可到 https://youtu.be/_7Z02HANdOY 欣賞)

Pauline個人展覽:「總有花在身旁。Flower finds a way」@Trial and Error Fest 2020 |
![]() 在香港這片石屎森林,總有小花小草常伴身旁,從來看似低調沉潛的存在物,也可以成為首飾的主角。Pauline將從香港不同地方,遇到路旁小花小草和生長於樹上的落花,把它們製成乾燥花材,重新組成數件花藝首飾。展覽希望喚醒生活繁忙的香港人停一下,看一看這些從不於花店裡展現的美——儘管這麼細小脆弱仍站於路旁堅強地溫柔的存在。 日期:10月5日至11月1日 地點: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地下走廊 |
相關文章: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室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
四大工作坊學品牌知識,迎接屬於手作人的網店商機
四大工作坊學品牌知識,迎接屬於手作人的網店商機
【嘗試學院專題】 Text /葉佩文

新冠肺炎令全球各地區幾乎經歷隔離及封鎖;香港同樣未能倖免,因限聚令、在家工作等防疫措施市民外出消費意欲大受影響,傳統實體商店、購物中心與百貨公司的零售業務亦深受打擊。
是故網上商店、線上店舖、網購平台甚至社交媒體網店的交易數量大幅增加,大量過往未有線上購物習慣的人,漸漸成為網上購物的新力軍。最近就有調查發現,受訪的近半數人於疫情時,花更多時間瀏覽網站購物平台,超過三成半受訪者亦表示其網上購物次數有所增加。*
若你也有自己的文創品牌,渴望於網上平台站穩住腳;但在疫情下如此競爭激烈,如何令品牌與作品找到合適客人?與時並進,留意趨勢,努力創作之外;更可選擇進修,僅僅花費低至數百元的學費及數小時,就能學習最新的品牌設計及營運知識,並為品牌帶來長遠的改變。以下四個9月至11月開辦的工作坊及課程,相當適合想向網上市場邁步的文創及手作品牌增值。

1. 小型品牌形象及營銷技巧提升 https://trialanderror.hk/single-event/2020brandimage/
建立品牌獨特性與營銷策略,兩者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課程由資深品牌包裝設計師及獨立品牌經營者教授,旨在提升參與者的營銷技巧,主要從產品和視覺營銷方向作深度探討。完成這為期半年的課程後,期望參與者能重整品牌定位、建立獨特的視覺營銷效果和辨識品牌和產品市場。
(參加者需先面試,面試日期為10月20日或22日晚上)
2. 品牌包裝設計入門 https://trialanderror.hk/single-event/2020productpackaging/
包裝設計,是品牌予人的第一印象,更像一個無形的公關,能好表達產品的重點與特色。包裝設計亦是吸引顧客的重要一環,能有效提升銷售表現。資深品牌包裝設計師,會在兩小時半的工作坊中,讓學員分辨不同包裝的特性,啓發大家選擇合適的產品包裝設計。
3. 手作產品攝影技巧入門(基礎) https://trialanderror.hk/single-event/2020photography-basic/
吸引顧客的照片,是網店銷售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要拍出一張引人注目的照片,除要掌握基本的攝影技術,更要了解產品的特色,透過構圖和燈光運用,拍出產品的內涵、信息、美感和故事。兩小時的工作坊,由資深產品攝影師教授,主要以一般相機為工具,亦會分享利用智能手機拍攝的心得。
4. 手作產品攝影技巧入門(進階 ) https://trialanderror.hk/single-event/2020photography-advance/
為已有攝影理論基礎的人而設,讓學員即時透過不同主題和要求作實戰練習;三小時的工作坊,即場為產品拍攝專業的宣傳照。分享構圖上的顏色運用如何令氣氛昇華,並運用基本的修圖技巧做出更獨特的效果。導師為資深產品攝影師。
(參加者需已完成手作產品攝影技巧入門(基礎)工作坊)

即日至8月31日起報讀以上課程,可獲早鳥85折優惠。想了解更多課程資訊,可瀏覽網址 或 Facebook 。過往學員分享可看 這裏。
|
*備註:香港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於3月16日至20日,透過網上問卷形式,共訪問1,000名香港市民,有關疫情影響生活及購物狀況。
相關文章:
「嘗試學院」是什麼?
Trial Academy由Trial and Error Lab 創立,為有志投身文化創意產業的青年,提供與職志和創業相關的課程或工作坊等。
手作人路難行 「簡梘」:願作同路人分享品牌設計知識
手作人路難行「簡梘」:願作同路人分享品牌設計知識
【文創先行者專題】 Text / Gi Photo / Andy

抗疫時期,標榜天然、人畜無害的清潔用品乘勢大賣,但創辦本土手工潔膚品牌「簡梘」的鮑國偉與鄭貝莉卻認為:「我們一直主張自然簡樸,早存在一羣認同的客人;而且經營品牌不能乘人之危賺錢。」創立逾八年的「簡梘」,疫情下堅持獨立小品牌的信念,或者能為逆境下的你我,帶來點點啓發。
好的品牌設計能讓人記住
在香港,因連鎖店、大品牌的競爭與影響,做獨立品牌從來都像把車駛在崖邊難以立足,眼前兩位就道出經營小品牌的卑微心願:「只要改變一個人不去超市或大商店購買產品,已經當贏了。」
如此艱辛,怎麼仍堅持創業?於大企業工作,從事採購多年的鄭貝莉(Perine),從沒想過做手作人,「十年前因健康問題辭職休養,偶然去學天然手工梘,才知坊間的沐浴露有很多化學成分。用過後皮膚變得滋補;用來洗頭,連髮質亦大有改善。」她沒想太多,只一味做來送人:「不懂計算成本,也不會定價,只想分享手工梘的好處,朋友讚賞就很有滿足感。」

這倒像不少年輕人誤打誤撞創業的故事。但不同的是,當時她已進入不惑之齡,身邊亦有位熟稔品牌設計的丈夫鮑國偉(Ronnie)幫忙,「有天我想拿手工梘去賣,改了『簡梘』這名字後,Ronnie建議認真做好產品設計及外形 —— 在梘中間做一個洞,可用繩子穿起掛在洗手間,既有型又不用肥皂盒。」獨特的巧思與外形,後來成為「簡梘」招牌作:「至今許多客人仍憑着這件梘來記住我們。」Ronnie滿意地笑說。
2012年6月,「簡梘」正式推出,成份全天然,產品包括手工梘、洗髮水、洗手液與潤唇膏等,當中以濕疹梘、活髮梘最為人熟識。品牌形象鮮明,夫婦倆又有豐富品牌設計經驗,是否從此一帆風順?

靠手作市集廣為人知
「當然不是!從前不流行網購,社交媒體like的人也沒幾個。」Perine當時沮喪得差點想結束品牌。
一年後「簡梘」參與手作市集,一次初試啼聲,把她從懸崖邊拉回來,「2013年首次參加,認識很多檔主與客人,明白需要面對面跟人分享理念及用法;更了解到市集既可宣傳,也帶來機會。」
跑市集的幾年間,二人得出一套市集的生存之道,Ronnie指:「要有好的陳列,陳列架物料要符合品牌形象,例如我們用的木架感覺天然,都由自己設計的,其他人抄不來。擺放哪些產品吸引人、如何配合市集主題等,全要思考及預備。」甚至市集用的枱布,Perine都親手縫製;就像一個演說家去不同地方演講,事前因應聽眾背景與喜好做足資料搜集,抵達後就能很快定下心神,充滿信心地分享。
「簡梘」迅速成長,為人認識,開始設立網店,有店舖邀請寄賣,也與中醫、香港貿發局等合作;品牌更獲SGS測試(國際公認之檢驗、鑒定、測試與認證機構)及香港設計委員會的 D-Mark 認證。
但這雙「市集達人」坦言曾有不少慘痛經歷。

冀與年輕手作人品牌同行
「去過不少租金貴、流程混亂、人流極少,又或主題不符合我們的市集,蝕過很多租金。」Perine指小品牌跑市集是點滴經營,從沒一炮而紅的神話;經營方面,「簡梘」亦沒能帶來極大盈利,主要收入來自丈夫的設計工作。二人開始想到跟同業分享經驗,「讓大家少走冤枉路,本地手作及文創界才能更蓬勃,即『做大個餅』。」
2016年,二人在非牟利的青少年服務機構「突破」旗下的Trial and Error Lab, Trial Academy開設「小型品牌形象及營銷技巧提升」、「提升銷售的陳列竅門」、「品牌包裝設計入門」等課程。Ronnie有多年品牌設計及培訓經驗,Perine則具視覺營銷與市集前線心得,二人就能像醫師般為學生的初創品牌把脈。
近年見證年輕人創立手作工藝品牌,Perine評價是:「他們創造力強,很聰明,稍微提點已能作出很好的調整。當然有些很有個性,未必一下子接受意見;但沒主見也是壞事。」Ronnie舉例說,若只追隨模仿坊間流行的產品,「那麼品牌只能像燒煙花,日後難有發展。」 做人跟經營品牌一樣,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有長遠計劃,才能走得更遠。
所謂教學相長,他們在年輕人身上同樣獲益匪淺:「我以前不會用粉色做設計。但看到學生用色的創意與大膽,我們早前跟卡通品牌合作時,就嘗試做些粉色又可愛的產品;突破固有做法後,效果與反應竟不錯。」Ronnie說罷露出孩子氣的笑容。
可是談到翻來覆去的疫情令這年的手作市集大多取消,有讓本土手作及文創界別的經營者更難走嗎?他收起笑意道:「絕對是。但我們經歷過金融海嘯與風暴,還有2003年SARS,還是生存下來了。此刻可做的,只有靜觀其變,趁機改進品牌,專注研發新產品。」
行過風浪的人,把落地的自身經驗跟後輩分享,又是一種胸襟。二人由衷地說:「疫情一過,機會就留給有準備的人。」

學生:學懂從客人角度思考 |
![]() 更多歷屆學生分享在這裏。 |
*報讀課程早鳥優惠* |
![]() |
相關文章:
「文創先行者專題」是什麼?
走訪文創界別的先行者,把他們創立品牌的Trial and Error Lab一一剖析,以此激勵彼此,吾道不孤。
疫情下,手不停 (附抗疫資助申請連結)
疫情下,手不停
(附抗疫資助申請連結)
【社會議題專題】 Text / Gi Photo / Gi + Andy + 受訪者
有手作人收入只剩1%
原以為武肺疫情暫時緩和,六、七月還舉行過幾場手作市集,手作工藝師準備了不少作品迎接暑假旺季;豈料病毒又再來襲,真如墜進重重迷霧,不知何日見青天 。
創作與售賣紙膠帶(Masking Tape)的Terrence,自言已坐食山崩。他本來以手作市集及網店為銷售市場:「我最主要收入是靠擺市集,這大半年因疫症,取消了大部分市集 。加上很多地方Lock Down,手作人都不能去外地擺攤。」他數數手指,JCCAC 手作市集、香港手作及設計展、PINKOI市集、澳門塔石藝墟市集等全都延期,「我的收入減少99%,快連龜糧都沒錢買了!」

他幾個月前開始投身外賣速遞員行列,每天靠一雙腿四處奔走送餐,「勤力的話,一天或有$500-600收入,算是幫補少許收入。」他說不以為苦,「以前我已做手作市集helper或其他相關兼職;自由身就有這份彈性,選擇時勢需要的工作。」
但他仍心繫手作,沒放棄營運品牌,下午空檔或深夜會到Trial and Error Lab工作室或回到家中,維持網店運作、開發新產品、設計新的陳列架等(詳見這裏)。 逆境之下,誰都不能手停口停,但身為手作工藝師,他認為品牌與創作更不能停止:「否則之前努力嘗試與建立的東西,就很快會因灰心和逆境而丟下。」
但資金與生活費用從何而來呢?
申請疫情資助須備妥文件
「這時候就靠申請資助了!」
政府於今年四月及六月,先後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 Terrence 當時已有申請,至今獲批三筆資助,包括「自僱青年支援計劃」 (已截止申請)、「防疫抗疫基金」之「零售業資助計劃」(已截止申請) 及「關愛基金」。

談到申請要訣,他說要不厭其煩看清楚申請資格與條件,了解自己手上有哪類文件,並且注意截止日期,「像我申請過的『零售業資助計劃』雖最高有$8萬,但要有自己的工作室、商業登記(BR)、公司銀行戶口及支付寶公司戶口等。」
並非每位手作工藝師都有上文件,「如果沒有所屬工作室,根本就很難成功登記BR,有了BR後又要報稅。又像已截止的『保就業計劃』,有自僱人士MPF才可申請,也不容易。千萬別什麼資助也申請,最後撲個空,浪費時間就更沮喪。」他建議先別氣餒,申請一些門檻稍低的資助:「像早前有『防疫抗疫基金——紓困資助 學校學習/興趣活動班』,不少進學校教授工作坊的導師也有申請,有$7,500,由學校或機構提交申請就可。另外一些抗疫生活資助,也別錯過。」不過金額低的資助,又未必一定手續簡便:「若手續繁複或資訊混亂,就更混煩添亂。對準目標遞交申請,然後平常心等候結果就好。」
簡言之,確認自己有哪些商業文件及條件,常瀏覽資助資訊網站,有適合的就立即投書申請。早兩輪抗疫基金計劃不少已經截止申請及發放金額;如今疫情嚴峻,預計第三輪資助計劃將很快公布詳情。
Terrence寄語:「多跟同業交流資訊,有合適或容易中伏的資助,大家要立即分享。」疫情下,絕不停手,也別放棄。逆境一過,機會就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為適合手作工藝師、品牌、中小企或個人資助(截至2020年8月24日):(*手機要打橫睇呀)
資助計劃名稱 | 申請條件及注意事項 | 資助金額
|
截止日期 | |
1 | 「保就業」計劃 | 持有於2020年3月31日或之前已開設「自僱人士強積金戶口」的「自僱人士」,若未曾於第一期計劃領取一筆過7,500元資助,可在此階段申請。 | 一筆過$7,500 | 8月31日至9月13日接受網上申請 |
2 | 鼓勵及早使用5G技術資助計劃 | 鼓勵各界(例如零售、 製造等)盡早使用 5G 技術而設。需有商業登記、公司登記、88牌慈善組織等,並於今年1月1日之前已有實質業務或營運等。較適合中小企申請。 | 上限為$50萬
|
下午11月30日
5時30分 |
3 | 遙距營商計劃 D-Biz | 需有商業登記、擁有品牌個人網站並容許消費者通過互聯網下訂單等。手作工藝師、品牌、中小企可考慮申請,惟申請門檻稍高,批核不易。 | 最高 $30 萬
|
10月31日下午6時
|
4 |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以個人為申請單位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 |
自僱人士及受僱的僱員,每月入息不超過$11,000等。每月工作不少於72小時,或每月工作雖不足72小時但不少於36小時等。 | 每月工時72或以上,每月$600;每月工時36-72小時以下,每月$300 | 未公布 |
5 | 關愛基金推出非公屋、非綜援住戶生活津貼 | 須以月租(或更長租期)形式租住私人樓宇、工業大廈、商業大廈或由非政府機構營辦的社會房屋等。
每月入息不超過指定限額、沒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在港沒擁有物業等。 。 |
一人住戶$4,500、二人住戶$9,000、三人住戶1$2,500、四人住戶$14,500,五人或以上住戶$15,500 | 11月30日 |
6 |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 此計劃的每人每月公共交通開支已由 $400 元放寬至 $200 。
每月之16日起,帶同八達通往補貼領取站拍卡領取。
|
每月上限 $400 | 12月31日
|
政府整合了的抗疫資助申請資料:
相關文章:
「社會議題專題」是什麼?
因應文創界別及社會關注的議題,把手作工藝師應對的方法,以及當中Trial and Error 的經歷,一同分享。
用畫作陪伴香港人打逆境波。Heiyinhoho
用畫作陪伴香港人打逆境波。Heiyinhoho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Gi Photo / Andy & 受訪者
即使擁有天賦的才華,但要有怎樣的契機與支援,才能擁有個人獨一無二的創作, 與滿有同理心的畫作?
年輕的插畫師Heiyin,長有一張娃娃臉,畫風也甚有童趣 —— 她創作的「呵呵與藍呵」,活像一雙外星人,特徵是長有可愛的觸鬚,穿上一藍一紅的外衣,彼此戲弄也互相扶持;自2016年創作這對活寶貝後,至今已生產了一系列作品,包括生活漫畫、明信片、紙膠帶及帽子等。
看似正能量的創作,Heiyin 卻坦言在繪畫路上也曾經灰心失意:「我自幼喜歡繪畫,還記得三歲時的第一幅畫,是螞蟻在麵包船上的故事呢!可是習畫多年,提升技巧卻不容易,也沒得過甚麼獎項;最重要是家人也不讚許,常罵我浪費時間,令我裹足不前,不知道要否畫下去。」但在逆境成長,卻讓她擁有一顆同理心,總能以畫作鼓勵別人。
但上天還是把這顆有潛質的籽子,從泥濘中拔出,找一片合適的土壤讓其發芽成長。

好友鼓勵成立品牌
大學時Heiyin修讀創意媒體,探索繪畫與電腦應用,引領她大膽嘗試創作人生第一個character,「這是一隻粉紅色的蝸牛,當我把畫作放到Facebook,豈料朋友大讚,那就開了一個專頁,並把這蝸牛的圖像慢慢改進,成為『呵呵與藍呵』前身。」
她一步一步為「呵呵與藍呵」增添細節,也大起膽子以筆名Heiyinhoho,製作印有鼓勵句語與「呵呵與藍呵」的明信片,帶到手作市集售賣,並製成不同產品放到店舖或網店寄賣。「貨品有時會滯銷,家人也擔心我去市集擺檔蝕錢;幸好一位好友不斷給我鼓勵與創作靈感,像『藍呵』的觸鬚在鼓勵人時會變成燈泡發光,與『呵呵』有很多生活趣事,意念都來自我跟這位好友的互動。」
以自創卡通人物說信息
「呵呵與藍呵」把Heiyin帶到新的領域,開設網店、被媒體邀請繪畫漫畫故事、跟不同單位合作,甚至去學校分享職志,都是她始料不及。「自從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就像擁有『呵呵與藍呵』的生父生母的身分,能拿着他們的想法與故事,帶到不同平台;我也好像帶上一份使命,時刻想把它們做得更好。」像疫症爆發,又或DSE放榜,她都會繪畫信息正面的「呵呵與藍呵」漫畫,為社會打氣。
為令品牌成長,2019年她更加入Trial and Error Lab成為非駐場實驗室伙伴,並參與「嘗試學院」的小型手作品牌營銷技巧提升實驗課程,「我才明白營運一個品牌要注意那麼多,例如包裝、系列感等,並不是懂繪畫就行呢!」
如今Heiyin一邊上班,一邊經營品牌,她咪起小眼睛說,「我覺得這狀態頗適合我,可以視畫『呵呵與藍呵』為興趣,不完全為生計,創作自由度較高。」那位知心好友,後來更成為她的另一半,帶來啟發與支持,難怪「呵呵」與「藍呵」的故事愈來愈甜蜜了。

繪本創成展
Heiyin的首本繪本,將聯同其他「嘗試學院」繪本創作研習班同學舉行「繪本創成展」展出。詳請可向www.facebook.com/trialanderrorHK 查詢。 時間:10月26日至11月8日 地點: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書廊 |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室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