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課程【不再錯印!經營品牌必學印刷知識】

課程簡介

經營品牌者,特別是小型品牌,必然面對過大大小小的印刷狀況辛苦設計好宣傳品,卻不懂將設計變成印刷稿;送出印刷稿,印出來的不論在紙材、大小與顏色方面,都與想像完全不同;坊間連鎖印刷公司成行成市,設計如倒模印刷,印不出品牌的獨特性。要知道「設計」與「印刷」是好搭擋,很多時候大家做好前者,卻容易忘記後者,以致設計沒法完整呈現。

如果你正因上述的印刷狀況而煩惱,歡迎你參與本課堂。本課堂邀請到專業的印刷業者教授實務的印刷知識,與印刷稿背後的設計思維,更重要是讓你認識不同的印刷術,不再浪費時間於單調甚至錯誤的印刷品上!

課程內容

印刷知識分享、例子分析、經驗分享

課程重點
  1. 品牌識別度與印刷的關聯性
  2. 介紹實際印刷流程、選紙及選色技巧、加工應用及完稿須知
  3. 講解印刷稿背後的設計思維
  4. 分享不同印刷術與及選取合適印刷術的要點——特別介紹Risograph印刷術
課程對象

(一)做好設計卻因缺乏印刷知識,常在處理印刷時觸礁;及
(二)正在尋找合適品牌的印刷方式之手作工藝師/小型品牌經營者

課程資料*
上課日期2022年3月25日(五)
上課時間7:30pm-9:30pm
地點因疫情關係,將改於網上平台Zoom授課
費用 $200
截止報名日期2022年3月18日(五)

*Trial Academy 將持續觀察疫情,課堂將因應疫情的狀況以及政府分佈的限聚令安排,有機會改為網上授課。如有改動,Trial Academy會於開課前7日透過電郵發出通知,敬請留意。

報名連結

https://bit.ly/3pU4ERY

導師簡介

Ink’chacha team

Ink’chacha 2013年成立,是一間集合了各種印刷技術,把創意融入印刷的工作室。主力提倡個人化的印刷品,組合不同技術希望可突破小量印刷之局限,希望大眾也可享受到印刷帶來的喜悅。


一小誌製作研習班

研習班簡介

這些日子,我們一直在觀看別人製作的短片(直播)、相片、文字、圖畫及刊物。讀別人的故事,當然是借鑑與鼓勵,但其實我們每一個體,同樣累積了複雜的情感、獨特的經歷與古怪的念頭,這些皆是獨一無二、屬於自己與時代的故事。要是我們都能把這些一一整理與記載,將成為人生重要的記錄,甚至是留給後世的歷史。

是故我們將再次開辦一小誌製作研習班,邀請對紙媒、文字、圖畫或想學習做小書的朋友,製作自己的獨立出版——小誌(Zine)!課程將請來資深編輯,以及迷你書藝術家授課。課程完成後,你將擁有一本自己一手包辦的小誌。就讓自己的心底的聲音,在這個波譎雲詭的時代,以創作小誌來發出哮聲!

研習目標

掌握小誌(zine)基本形式、編輯脈絡與技巧、內容,以及製作技術與竅門。由構思主題、製作、印刷到發行,由導師一路同行,慢慢就完成一本個人小誌。

研習內容
  1. 紙本作為媒介有何特色?
  2. 怎樣舖排與理順自己的信息與想說的話?
  3. 排版、設計與信息傳遞有何關係?
  4. 製作小誌及迷你書的實際操作方法是?
  5. 小誌選取不同製作形式,需要考慮的是?
  6. 小誌如要發行,有何渠道?程序如何?
研習方法
  1. 課堂授課--編輯技巧、媒體理論、設計及製作方法解說
  2. 製作技巧--由零開始,小誌製作技巧的學習與應用
  3. 收藏分享--中外雜誌、小誌收藏,分析編輯套路、設計技巧及藝術元素
  4. 實驗習作--自行或小組完成一本小誌,在2020年4月的Trial and Error Lab「成果展」展出分享
研習班對象

對紙媒、文字、圖畫或想學習做小書的朋友。

研習班資料
開課日期2019年12月30日、2020年1月6日、1月13日、1月20日(基本,逢星期一)
2020年2月3日、2月17日、3月2日、3月16日(導修,逢星期一)
上課時間7:30pm-9:30pm(基本)/7:00pm-10:00pm(導修)
堂數8
上課時數約24小時
名額 8-12人
地點Trial and Error Lab (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1樓)
費用 $1,800
截止報名日期2019年12月26日
報名連結

https://breakgather.breakthrough.org.hk/form/TW1920_MC04A

導師簡介

梁柏堅|Breakazine 突破書誌編輯顧問

不是導演,不是填詞人,也非剛當選的區議員。這梁柏堅是編輯,此課程的歷屆導師,一生沉迷紙媒,喜愛文字與圖像躍然紙上的質感。過去二十多年,他於「突破機構」分別擔任書籍編輯、網站監製及雜誌編輯工作,並有份籌辦《突破書誌 Breakazine》。

黃天盈(天藍)|《蛋誌》創辦人

香港迷你書協會會長,屹今共製作逾70本手做迷你書。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碩士(主修繪畫),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現全職從事藝術創作、書籍裝幀及藝術教育工作。


一小誌製作研習班 2019

https://youtu.be/4GZcnl9-o94

在這個紙本不被重視的年代,甚麼人想要做一本「小誌」(zine)?

A. 我有一件很正的事想寫或畫下來。
B. 我想學習出版一本小書。
C. 我有很多鬼主意想告訴人。
D. 我想整理內心的聲音。

短片中的Fion和Kelvin是上幾屆的一小誌製作研習班學員,他們因為有以上想法,於是參加了這研習班,並成功製作自己的「一小誌」,至今仍相當回味學習過程。導師梁柏堅2019年1月將再次開辦這小型工作坊,為學員理順出版小誌的目的、主題,並在製作、排版到印刷提供意見。課堂完結,你都會跟Fion和Kelvin一樣,擁有屬於你的「一小誌」! (*截止報名日期:12月31日)

*********************************
//一小誌製作研習班2019 @ Trail Academy//

上課日期:9/1, 16/1, 23/1, 20/2 , 27/2, 13/3, 20/3 (逢星期三,包括課堂及個別導修時間)

時間:7:30pm – 9:30pm

地點:Trial and Error Lab(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1樓)

對象:對紙媒關注的人士,又或一直想把個人想法整理,並想傳遞一些信息,用小誌(zine)去記載的朋友。

名額:12 – 15人

報名連結:https://goo.gl/sBvyv5

研習目標:好的小誌(zine)不只講求美感,也講脈絡、進路和內容,這研習班將與學員一起由構思主題呈現、製作、印刷到發行,慢慢研習如何完成一本有個人風格的小誌。

研習問題(部分):
- 紙本作為媒介有何特色?
- 怎樣舖排和理順自己的信息?
- 排版和設計與信息傳遞有何關係?
- 印刷和製作有什麼要考慮的地方?
- 紙本製作如何結合網上媒界達到宣傳作用?
- 「小誌」如要發行,有何渠道?程序如何?

研習方法:
一)課堂授課--簡單的編輯技巧、媒體理論、設計方法解說
二)收藏分享--老編分享多年來「買埋買埋」的雜誌、小誌收藏,分析編輯套路
三)實驗習作--必須自行或小組完成一本實習小誌,在2019年5月的Trial and Error Lab「成果展」展出分享

導師:梁柏堅 ︳Breakazine 突破書誌編輯顧問
Pakkin不是導演,不懂填詞,也沒有參選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過去20多年,Pakkin在「突破」分別做過書籍編輯、網站監製及雜誌編輯工作。2008年Pakkin開始跟戰友一同籌辦《突破書誌 Breakazine》,見證書誌這8年來不斷的變化及革新。

費用:$1,800

 


讓紙在油墨裏滾動!

讓紙在油墨裏滾動!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dydy photo / andy wong

「紙,決不會消失!」在這個「以紙為生」的專題,差不多每個受訪者也如此說。

這不是幾個人的執着,如果你也跟着我們的旅程,一步又一步,就能看見紙的創作可塑性,紙張與大自然獨特的連繫,以及它帶來一段段驚喜的藝術旅程。

在最後一章,我們決定讓一卷卷雪白的紙,染上刺激眼球的油墨 ── 這次介紹的是小型印刷店Ink’chacha,和它們的Risograph 手工印刷方法。

紙與印刷,唇齒相依,或是近年很常說的「命運共同體」。當紙正進入轉型,印刷是不是也要轉化?

由以紙為生,到以印刷為業,我們怎樣可以共同建立一個更多元、更多選擇的文化職志空間?

__________________

Risograph printing,是一種富有懷舊色彩的印刷方法。強烈的色調對比,粗糙的油墨微粒,再加上輕微褪位的驚喜,令不少藝術家和設計師都喜歡以此作為媒界,創作有趣的海報和出版刊物。而位於官塘的Ink’chacha 是香港唯一一間做彩色Risograph 的小型印刷公司。

難不成這是一種新興的印刷方法?

「不是啦!」Ink’chacha的阿King (是女孩子來的)笑笑說。「它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學校油印試卷的那部機器 ──只不過試卷只需要印黑色。」

哦?油印試卷?就是那些一摸上手就甩色,令白袖子灰灰黑黑的那種印刷?

「對啊!在我們的印刷廠,你不只可以印黑色,更可以一共選擇18隻不同的顏色,但它的基本原理真的和你讀書時印試巻一樣啊。」

阿King 是說話有點快,感覺得很有活力的年輕「印刷師傅」。

所謂的「油印機」,其實是日本公司理想科學株式會社在1980年代發明的高速印刷機。它的原理類似絲網印刷,每次以一個單色油桶,通過蠟造的紙版,在紙上高速掃上一隻顏色,印出文字或圖案。這部機器最初是設計給學校印發大量試卷通告,或是地產公司即時印製街招傳單。

這些印刷品不講求美感,只講求數量,所以這部印刷機順理成章地成為一部「不追求完全準確,只求快點收工」(笑)的速印機器。

當大部分人都在追求影像、圖像愈來愈精細清晰,一批做插畫設計的藝術家在10多年前留意到油印機的不確定性和趣味,開始用這個印刷方式作為創作一部分。「喜歡Risograph的人,通常都是富有想像力,和對顏色好敏感。如果一來就跟我們說:我要印10隻色!」King笑說,「那多數都是未能好好理解Risograph的朋友。」

這是Ink’chacha的色版咭,只有18隻色。「通常人們最中意是熒光系列,因為最搶眼吧。」

Risograph與數碼或柯式印刷不同,它並不是用4種標準顏色(CMYK:Cyan青色、Magenta洋紅色、Yellow黃色、 Black 黑色)作為油墨,拼出全彩效果,而是只能用既有的18隻顏色,左溝溝,右配配,一層一層印出來,才有一種彩色的感覺。(如果要真正明白這個原理,歡迎你參加我們之後舉辦的「試錯小考察:Ink’chacha 參觀活動」)

「所以它不太適合印刷全彩照片,顏色好容易變得好『瘀』;反而是用來印單色、雙色的作品,才更突出到Risograph的特質。」阿King是在一次學校修學旅行認識Risograph,當時覺得,「色彩和質感都很吸引,就上網看、買書來研究。」2012年,她與3個朋友夾錢買了一台二手機,租了半個工作室,就開始自己印刷。「我們當時都有正職,沒有特別宣傳,都是幫工作室的鄰居呀、朋友呀印下宣傳品。」

他們只是由興趣開始,嘗試、實驗Risograph。沒想到,它卻帶他們走得愈來愈遠,成為職業。

「我們的第一位顧客,是一位在外國專做Risograph的藝術家。她的丈夫來香港工作,她就在香港做創作,想用Risograph來印一份社區報,記錄她在本地小社區看到的工藝師故事、社區人物。」這位藝術家名叫Anna Gleeson,她和另一位香港藝術家Furze Chan 一起合作的社區報叫《下環報》(Ha Wan Pao),概念是來自她從前在日本東京小區看過的社區報。

「她在香港找不到其他Risograph的印刷地點,就打電話去印刷機的公司,他們跟她說:哦,早排有幾個人買咗部二手機,你試下問下佢哋啦。」就是這樣,Ink’chacha在剛開始的時候,有了同伴兼顧客,一起研究和創作。(有關《下環報》,可看《南華早報》這篇藝術品評論。

 

「後來,她又在我們這裏印了一本『全彩』相集,是她小女兒平常拍的影片 ── 但即使是她那麼熟悉顏色、Risograph的藝術家,都花了1年才做完。而且效果也不是人人能理解的,哈哈。」相片本來已經是由小孩的角度看事情,再加上Risograph印刷帶來的模糊感和瘀色…… 是和平常很不一樣的相集呢。

Anna Gleeson 用Risograph印刷的影集。

就是這樣,慢慢研究,慢慢與伙伴嘗試,阿King 他們由完全不懂機器操作,邊試邊學,成為「彩色油印專家」。2014年,Ink’chacha正式註冊,現時由阿King 和拍檔阿Jeff兩人營運。愈投入Risograph印刷的方法,他們愈體會印刷本身是一種特別的工藝:「好多人以為印刷,就是把圖案文件輸入印刷機,按個按鈕,就行。但其實,印製不同的作品、面對不同要求的設計師,是需要好多心機、時間和溝通,讓大家可以試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就如他們的Risograph機每印5張、10張,就會嚴重褪位,必須要人手參與、較正;事前也要跟藝術家溝通好,到底他想保留幾多褪位的趣味?還是他想盡量準確?

許多時候,設計師、藝術家們都會反過來問阿King 他們的意見,「因為要印得好,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要想好如何襯色,如何將圖案拆開分層印刷。我們會教大家做。

他們也會建議設計師們用什麼紙,哪一種較划算。「做Riso一定要沒有塗層(uncoated)的紙,我們的機最多只可以用到A3的大小,少於300g的紙。」手造紙、環保紙,全部都可以,按着不同紙質吸收墨水的程度不同,就更需要他們在旁邊調節和監察。「Riso用的是大豆油墨,而且是不會被風乾的,必需被紙本身的纖維完全吸引才會『乾』。如果設計師選擇較難吸水的紙,我們就要印一張、拿一張,確保它們不會重疊而互相沾污 ── 當然亦有些藝術家是喜歡這些有趣的圖案。」

怪不得有人說Risograph是一種需要大量「手工」的印刷方法。「對呢,是要有頗多工序的,但這些流動性也是它的特色。」

這次我們帶同畫插畫的Lab Fellow Fion一起去了解Risograph 的技術原理,可以作為之後製作明信片或賀咭的方法。

以印刷為生,跟以紙為生一樣,對於一般人來說,都像是投入夕陽工業。「我們入行5年,見證許多印刷廠關門,老師傅走的走、退休的退休。」從前在最70、80年代最高峰的時候,做印刷就是做「印銀紙」,基本上不愁生意。「上一代的師傅都好有錢的,點似得我們咁窮?」阿King笑說。

「來到我們這一代,印刷不是必須,但它仍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工藝。當人人都習慣了看Instagram、Facebook照片,掃掃掃,睇睇睇;大家仍然會來我們這裏印邀請咭、海報、明信片,或是個人咭片 ── 就是為了傳遞一份心意,一種拿在手裏的質感。

Ink’chacha現時不只做Risograph,也做數碼印刷、Indigo Print(顏色更準確的數碼印刷)、絲網印刷等等。

「我們想保留最多的印刷方式,讓大家都有更多選擇,去製作一些更精緻的印刷品。」King說,「印刷已經轉化了,它在工藝、藝術、設計裏面有一個獨特的位置;在愈是電子化的時代,我們看待印刷品,無論是海報、Postcard,卻愈是珍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錯小考察 —— 去Ink’chacha親手做一張動物聖誕咭】

想試吓錯了,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印刷效果嗎?
文中的Risograph正是一種可讓人嘗試撞色和犯錯的印刷技巧。不如就在12月初,來Ink’chacha實地考察,親自試試把顏料左溝溝,右配配,印一張獨一無二的彩色油印動物形狀聖誕咭吧!

「Ink’chacha 動物聖誕咭工作坊」
日期:12月1日(五)
時間:7:30-9:30pm
地點:九龍官塘鴻圖道37-39號鴻泰工業大廈4樓5號室 Ink’chacha
收費:$390/位
內容:
1. 由Ink’chacha講解Risograph原理及器材;
2. 學習Risograph配色技巧;
3. 參加者用Ink’chacha預備的動物形狀紙版和材料,製作1張不超過A5尺吋的聖誕咭;
4. 參加者將獲贈Ink’chacha的小禮物一份,包括印刷成品及colour sample。

活動連結:https://goo.gl/Qp7eC1

報名連結:https://goo.gl/YHq4Ho

親手做一張Risograph動物聖誕咭,你也可以呀!(圖:Ink’chac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源起:以紙為生,真的可行嗎?

一張紙,反映一個國家的文明

以紙為生。楊慧 Because

一個香港造紙職人的日本遊記

書店的故事,就是自己的故事

一紙一筆畫出新旅程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每季也會開展一個多媒體專題,帶大家走入非流的職志世界,了解不同職業、工藝的故事,與及在香港發展的可能性和血淚史。


書店的故事,就是自己的故事

書店的故事,就是自己的故事


【另類職志專題】text / 梁柏堅 photo/ 梁柏堅 + Andy

作者為《突破書誌》編輯顧問,大學畢業後一直擔任書籍、雜誌、網誌至書誌編輯工作,職志一路與紙、書為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去到一個城市,總要看看她的書店。

因為相信,一個城市的氣質與靈魂,都反映在她的書店中。

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去旅行,是去了台北。那時捷運還沒有建成,什麼地方都是用腿走過去,幾乎天天都要去書店看看。摸着書架,翻着書頁,所看見的台灣,和在香港二樓書店看到的很不一樣。忽然大悟。原來每一間書店,其實是店長的眼睛,是店長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選取,是店長品味與心懷的反照。

喜歡台北的小小書房,一間坐落在寧靜小社區的書店,很有個性。

我是從小就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生活在一個被書環繞的地方。小至一間書房,大至一個城市。

早陣子辦公室需要重新調動空間,我那分散各處的書重新聚合在我那幾十平方呎的房間中。碰巧有位在中學兼任圖書館職務的老師來探班,一看我的書架就說,啊,大概超過5,000本書在這裏吧?我腼腆地笑了笑,不敢說這些年間,多少是買的時候興致勃勃但到讀的時候卻興頭缺缺,中間送了多少書去漂書,也不敢說還有多少書仍在家中書櫃。

每次面對書災,都是一次洗心革臉的機會,讓書架上的書重新流動,也重新問問自己,我如今關心的是什麼?接下來我想往哪裏去?我當讀什麼來作準備?

那些已送出去的書,盛載着往昔的我;而仍留在我書架上的書,反映着我當下的心境,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去過代官山T-Site的蔦屋朝聖,但最愉快的,卻是在六本木的書店BOOK 1st刺激下,寫下了長長的筆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書店,像城市的書架。怎樣的書店進駐,怎樣的書店離開,書店的形式與營運怎樣轉變,反照的是店長們的經歷和願景、一代人的心境變遷,也是這個城市的往昔、當下,與未來。

好幾年前,台中的實心美術辦了一個座談系列「我開了一間店。」宣傳文案有這樣的一段:

想開一間店是夢想
 開了一間店是實踐
 開過一間店是歷練
 
 這些人傾倒生命的所有,
 以熱血開始一條自我摸索艱辛的開店之路。
 有人就此,人生崩壞,
 也有人在這裡找到生命的價值與定位……

書店的故事,是店長與愛書者的故事,也是這個城市的故事。

聽着,然後,你會看到你自己的故事。

我辦公室的「書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推介】Error Friday —— 開書店是不是我人生中的Error?

2017年10月13日(黑色星期五!)晚上,Trial and Error Lab將舉辦今年度第一回的Error Friday。這次對談,將由《突破書誌》編輯顧問梁柏堅主持,分別邀請「阿麥書房」退役店主James ,「FlowBooks書多」守護者樹單,和佐敦「突破書廊」負責人Entory ,講述他們在營運書店裏碰過的釘子,學到的教訓,如何重新踏上不同與書為伴的道路。這次對談,大家就一同勇於犯錯,重新嘗試,為香港的書店找出新路啦!

請click這裏報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源起:以紙為生,真的可行嗎?

一張紙,反映一個國家的文明

以紙為生。楊慧 Because

一個香港造紙職人的日本遊記

一紙一筆畫出新旅程。Fionsay

讓紙在油墨裏滾動!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每季也會開展一個多媒體專題,帶大家走入非流的職志世界,了解不同職業、工藝的故事,與及在香港發展的可能性和血淚史。


一張紙,反映一個國家的文明

一張紙,反映一個國家的文明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gi photo / gi

認識《和紙之美》這本書,是在澳門的「边度有書」獨立書店。

那夜是一個討論「城市還需要書店和書本嗎」之類題目的讀書會,我跟赴會的香港友人,在書會開始前隨便探視書店四週,遇上了這小書,書名《和紙之美》令我忽然醒悟 —— 沒有紙,就沒有書本,也就沒有書店,城市也就欠缺了閱讀的人文風景。

怎麼我們一直沒有注意紙張的美麗?怎麼我們從不關心紙張的來去?不如,就把這書帶回家,學習理解,紙是什麼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拿起這書,先是被書紙吸引:微黃的書紙,印上大小和行距適中的字體,各個篇章皆以畫作間隔,還有各式和紙的照片,讀起來好舒服。一本選紙與設計恰當的書本,其實在細讀之先,已帶來美好的觸感和經驗。

翻到書的序言,負責撰寫的台灣中央大學教授巫佩蓉提到日語之中,「紙」的日文發音與「神」(kami) 相同,日本人把紙推崇為至高無上的位置 —— 這句讓我不禁驚訝起來 —— 紙在日本人竟是如此重要,日本這一個惜物的民族,竟對紙張敬重有若神明。

這句話是誇張了嗎?讀着讀着,就會明白;因為這書作者就是日本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雖已於1961年去世,但因他生前提倡日常工藝品需要使用才顯出美麗,是故發明了「民藝」一詞,就是民眾的藝術的意思,至今還影響着日本以至亞洲各國的藝術界。

在這書中,他分享到心中每張美麗的紙,都由大自然孕育的植物、當地珍貴的水源,以及富有經驗的造紙職人製作,正正就是獨一無二的工藝品。這些紙,不應束之高閣,而要用來畫畫、寫作,甚至貼在窗框,才不枉一張紙艱辛來到世間的任務。

這書結集了他四處走訪和紙職人,又或個人觀察而寫成的三篇文章,當中不單涉獵日本造紙的專業技術,也有許多關於紙的雋語,不如我就選幾句書中的話,跟大家分享。

「和紙為可尊貴至此?有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紙張無可比擬之美,這股美源於正統的質材。紙兼具剛柔之美,放眼天下,再也找不到其它事物可以比擬。

潔白的紙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真是不可思議,明明只是一張書寫用紙,光裸無暇的紙面,卻蘊含另一種美感。美紙來美夢。」

紙沒有私欲。它並未憎恨世上某個特定的對象。於是,紙張有股親切的特性。不仔細觀察的人,也許漠不關心;親近紙張的人,會感到一股難以割捨的緣分。」

人類使用多少張紙?我們可以藉此來推測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從日常用紙可以看出國民的素養。不重視和紙的人,也不會重視美感。」

「現代人對待紙張輕忽怠慢,原因出於人們製造出許多可以輕慢的紙張,亦有一說是人們已經失去追求正統紙張的心意。」

「現代紙品之所以差,就是因為它悖離長年的傳統,人們汲汲營利的心,毫不猶豫地捨棄美感。」

誠然,若然連一張紙也不會珍惜,又怎稱得上是一個愛護自然、敬重傳統的人?書中的每一句,都是向我這種對紙張以至大自然毫不溫柔的人,大力的當頭捧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紙之美: 柳宗悅給惜物者、匠人的生活美學態度》
柳宗悅著,侯詠馨譯,2017年出版

貓應該是日本人以外,最珍惜紙張的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源起:以紙為生,真的可行嗎?

以紙為生。楊慧 Because

一個香港造紙職人的日本遊記

書店的故事,就是自己的故事

一紙一筆畫出新旅程。Fionsay

讓紙在油墨裏滾動!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每季也會開展一個多媒體專題,帶大家走入非流的職志世界,了解不同職業、工藝的故事,與及在香港發展的可能性和血淚史。


以紙為生,真的可行嗎?

以紙為生,真的可行嗎?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dydy photo / 水木研社 somoodstudio

大家都說,我們身處電子時代。在講求快捷、便利、輕省的世代,似乎紙張已沒有一席之地。
只要在Google 大神輸入「紙之死」(The Death of Paper),你會找到上百篇分析文章,討論紙張被淘汰的必然性。
所有與紙相關的行業,都被稱為「夕陽行業」:紙廠、印刷、報紙、雜誌、書店……最近,甚至回收紙業,都不復存在了。
紙的價值,真的如此低嗎?

我們不是頑固的老舊派啦,我們是必須要接受(同時也享受),紙張正被電子化取代作為記錄、認證,甚至交易的工具。
我們用電子登機証、簽發電子証書、用電子貨幣等等,這些都是很便民也很環保的措施。
但即使是這樣,我們相信,也並不代表紙正在步向死亡。

反而,它正以另一個身分、另一種形式重生。

紙是工藝。

人們會選上它作為載體,是因為他們要傳遞獨特的感情、質感、溫度、風景和故事。
透過手造紙、手繪插畫、書法、印刻,以及各種排版設計,紙張、賀咭、明信片和書本承載的是電子化難以提供,由指尖傳來的回憶和觸感--也即是我們的人性。從粗糙到柔順,從光滑到啞面,從亮白到泛黃,紙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記錄。更別說,它給我們全方位的感官享受:由文字之美,印刷排版的藝術,到紙的獨特香味,甚至是每一頁翻過去而傳來的「沙嘞」聲。

所以,以紙為生,不是走進夕陽。
而是走入一個全新的職志行業,把紙作為工藝、作為故事的傳遞,好好保存和昇華。

Trial and Error Lab 的2017初秋專題【以紙為生】,將會由造紙開始,釘裝,編輯,直至印刷、排版,最後在書店上架,訪問不同的「紙職人」,讓我們走過圍繞紙張的職志之路。我們亦會介紹幾位在Trial and Error Lab 的駐場伙伴,分別為回收物料製作手造紙的Because@水木研社,透過紙品與銀器混合素材說故事的Fionsay,及以古老技術把相片湛藍地曬在紙上的Blackcred

想與我們一同翻入下一頁,就要密切留意我們的網站(trialanderror.hk)或Facebook Page啦。

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一張紙,反映一個國家的文明

以紙為生。楊慧 Because

一個香港造紙職人的日本遊記

書店的故事,就是自己的故事

一紙一筆畫出新旅程。Fionsay

讓紙在油墨裏滾動!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每季也會開展一個多媒體專題,帶大家走入非流的職志世界,了解不同職業、工藝的故事,與及在香港發展的可能性和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