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產品攝影技巧入門(進階)

課程簡介

為已有攝影理論基礎的人而設,讓學員即時在課堂透過不同主題和要求作實戰練習,即場為產品拍攝專業的宣傳照。分享構圖上的顏色運用如何令氣氛昇華,並且運用基本的修圖技巧做出更獨特的效果。導師將即場作交流問診,務求幫助學員在課堂期間完成實用作品。

導師作品圖輯:https://bit.ly/2XzWroN

課程內容

基礎概念、課堂實習、個別導修(讓學員即場拍攝到可使用的產品宣傳照)

課程重點
  1. 畫面的顏色配搭:對比色 vs 類比色
  2. 後期基本知識:簡介照片編輯工具修飾產品
  3. 導修練習
    - 產品角度及排列位置
    - 選取合適拍攝背景、構圖及擺設道具
    - 運用簡易燈光技巧突顯產品形象
課程對象

手作品牌經營者並已有攝影理論基礎,想提升構圖和採光技巧之人士;
已完成手作產品攝影技巧入門(基礎篇)的學員

其他事項
  1. 參加者需自備器材,必須為可調校光圈和快門的單鏡反光相機、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或手機。
  2. 學員可帶同手作產品,與導師進行交流討論及攝影實習。
課程資料
開課日期2021 年 5月 2 日(日)
上課時間2:00pm - 5:00pm
名額 10人
地點Trial and Error Lab (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1樓)
費用$450
*同時報讀手作產品攝影技巧入門(基礎)可享組合價$650(原價$820)
截止報名日期2021年 4 月 23 日(五)
疫情安排Trial Academy將持續觀察疫情,課堂將因應疫情的狀態以及政府公佈的限聚令安排,有機會改為網上授課,Trial Academy會於開課7日前透過電郵發出通知,敬請留意。
報名連結

https://form.breakthrough.org.hk/form/TA00_2021-second_A

導師簡介

黃國榮 Andy Wong

現為突破機構 Breakthrough 主責攝影師,25年來涉獵不同類型的攝影工作,當中累積超過10年產品攝影經驗,亦有負責 Trial and Error Lab、Breakazine 突破書誌和網媒 Little Post 「一小步」等拍攝 。作品包括攝影故事集「火柴人日記1-3」,亦曾擔任《U-plus》雜誌(2001-2007)封面及專題攝影師、參與系列短片趁還有墟 - 收集小店風情、留下人情回憶製作,並於誠品書店(香港)展出其攝影作品。


用畫作陪伴香港人打逆境波。Heiyinhoho

用畫作陪伴香港人打逆境波。Heiyinhoho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Gi       Photo / Andy & 受訪者

即使擁有天賦的才華,但要有怎樣的契機與支援,才能擁有個人獨一無二的創作, 與滿有同理心的畫作 

年輕的插畫師Heiyin,長有一張娃娃臉,畫風也甚有童趣 —— 她創作的「呵呵與藍呵」,活像一雙外星人,特徵是長有可愛的觸鬚,穿上一藍一紅的外衣,彼此戲弄也互相扶持;自2016年創作這對活寶貝後,至今已生產了一系列作品,包括生活漫畫、明信片、紙膠帶及帽子等。

看似正能量的創作,Heiyin 卻坦言在繪畫路上也曾經灰心失意:「我自幼喜歡繪畫,還記得三歲時的第一幅畫,是螞蟻在麵包船上的故事呢!可是習畫多年,提升技巧卻不容易,也沒得過甚麼獎項;最重要是家人也不讚許,我浪費時間,令我裹足不前,不知道要否畫下去。」在逆境成長,卻讓她擁有一顆同理心,以畫作鼓勵別人 

但上天還是把這顆有潛質的籽子,從泥濘中拔出,找一片合適的土壤讓其發芽成長。 

手作市集讓Heiyin開始踏出經營品牌的第一步。(圖:受訪者)

 

好友鼓勵成立品牌 

大學時Heiyin修讀創意媒體繪畫與電腦應用,引領她大膽嘗試創作人生第一個character,「這一隻粉紅色的蝸牛,我把畫作放到Facebook,豈料朋友大讚,那就開了一個專頁,並把這蝸牛的圖像慢慢改進,成為『呵與藍呵』前身。」 

她一步一步為「呵呵與藍呵」增添細節,大起膽子以筆名Heiyinhoho,印有鼓勵句語與「呵呵與藍呵」明信片,帶到手作市集售賣,製成不同產品放到店舖或網店寄賣貨品有時會滯銷,家人也擔心我去市集擺檔蝕錢;幸好一位好友不斷給我鼓勵與創作靈感,『藍呵』的觸鬚在鼓勵人時會變成燈泡發光,與『呵呵』有很多生活事,意念都來自我跟這位好友的互動。」 

 

以自創卡通人物說信息 

「呵呵與藍呵」把Heiyin帶到新的領域,開設網店、被媒體邀請繪畫漫畫故事、跟不同單位合作,甚至去學校分享職志,都是她始料不及。「自從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就像擁有『呵呵與藍呵』生父生母的身分,能拿着他們的想法與故事,帶到不同平台好像帶上一份使命,時刻想把它們做得更好。」像疫症爆發,又或DSE放榜,她都會信息正面的「呵呵與藍呵」漫畫,為社會打氣。

為令品牌成長,2019年她更加入Trial and Error Lab成為非駐場實驗室伙伴,並參與「嘗試學院」的小型手作品牌營銷技巧提升實驗課程,「我才明白營運一個品牌要注意那麼多,例如包裝、系列感等,並不是懂繪畫就行呢!」 

如今Heiyin一邊上班,一邊經營品牌,她咪起小眼睛說,「我覺這狀態頗適合我,可以視畫『呵呵與藍呵』為興趣,不完全為生計,創作自由度較高。」那位知心好友後來更她的另一半,帶來啟發與支持,難「呵呵」與「藍呵」的故事愈來愈甜蜜了。 

Heiyin希望即使香港變成如何,也能一直作畫鼓勵香港人。

 

繪本創成展

Heiyin的首本繪本,將聯同其他「嘗試學院」繪本創作研習班同學舉行「繪本創成展」展出。詳請可向www.facebook.com/trialanderrorHK 查詢。

時間:10月26日至11月8日

地點: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書廊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室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


「不只做自己喜歡的東西! 」
做什麼才能讓文創品牌永續?


【外地交流專題】text/ Kuen     photo/Andy

疫情致使百業蕭條,文創產業當然也不例外。如何才能走下去?誰也答不到。惟有參考人家的做法,得到啟發去找到新出路。去年11月Trial and Error Lab首辦「試錯遊學團」,我們跟五位手作工藝師到台北參與手作市集、參觀大型手作展會,跟當地藝術家和設計品牌交流。向過幾個資深的台灣文創品牌取經,他們分享了持久經營品牌之道,不約而同指向:「不要只做一種自己喜歡的東西!」那究竟要做甚麼,才能捱過銷售寒冬?

 

一. 商品與藝術,要分得那麼細嗎?

「試錯遊學團」其中一個行程是參觀大型手作展會Pop Up Asia,這次吸引我們在芸芸檔位中留意到台灣原創品牌「有空 5mins」。產品色彩悅目,既有量產的明信片、貼紙和筆記簿,也有人手逐件製作的陶藝和藍染產品。

蔡文明(圖右)在43歲那年,決定創辦「有空5mins」,想透過創意想像,讓傳統工藝變得有趣而療癒。

看得出品牌創辦人是藝術家出身,腦海立即冒起連串問題 —— 當決定機製與手製產品兼而有之,曾有掙扎嗎?投入的人力、物力、投資等開支都變成雙倍,這會否拉長了「戰線」 ,甚至影響銷情?

創辦人蔡文明看我一臉疑惑,解說道:「我本身做陶藝和藍染作品,產量少,成本高,像藝術品一樣,捨得買回家的客人不多。」某天他想到要拓展量產市場,品牌才能生存下去。「大量生產成本較低的產品,讓喜歡我們品牌的人有能力買走我們的產品,也累積對品牌的好感。」原來這是他的市場策略。

但既然量產產品成本低,速度高,為何仍保留藝術成份較高的人手製作產品呢? 「我們的品牌自2013年開始,最早是做陶藝和藍染產品,它們是構成品牌的重要部份。即使產量不多,但它們提醒我們要牢記藝術創作的初心啊!」

經營文創品牌的人,不時周旋於製作量產商品與藝術創作之間;但誰說一個品牌只可以二擇其一?嘗試重新分配產品比例,以量產商品的收入,支持喜歡的藝術創作,未嘗不是讓品牌持續發展的方法。

品牌仍堅持生產產量少,成本高的陶藝和藍染作品,因這是創辦人創作的初心。

 

二. 科學與創意,是完全不同的學科嗎?

另一個有趣的品牌「賽先生科學工廠」,在Pop Up Asia的檔位儼如實驗室,陳列有化學元素的抱枕、各類分子結構的飾品和人體血管分佈刺繡套裝等,把本來嚴肅沉悶的科學變得生動有趣,來的人都爭相拍照或購買。

創辦人林厚進自言不是科學家(他看來較像藝術家!),但從小對科學主題的東西非常有興趣,所以2010年成立自己的科學文創品牌。每年推出過百款以科學為題的產品,是希望吸引理科生以外的人愛上科學嗎?

「賽先生科學工廠」在Pop Up Asia的檔位儼如實驗室,創辦人林厚進就曞以科學來挑起人們對其產品的好奇心。(圖:「賽先生科學工廠」FB)

「不是,我更想抽取科學中有趣的地方,包裝成文創產品,激發人的好奇心想主動了解科學背後的原理,」林厚進續道,「就像人們看過魔術表演後覺得神奇,自然更想認識魔術。我認為做產品先要引起人的興趣,對象不分理科或文科。」他實在具備通才的能力,既有開發能力,又能把硬知識轉化成有趣產品。

其實林厚進大可創辦科普雜誌,又或跑去賣實驗室器材,但他卻是以一顆感知大眾、引起共鳴的細膩心思,用創意和設計去包裝科學,如此才能成就一個既有科學元素又吸睛的設計品牌。

手掌刺繡可怕嗎?不,這是結合藝術、科學和幽默的作品呢!

 

 

三. 傳統與現代,豈有新舊之別?

另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是台中木雕老店「陳彫刻處/COMMA」,他們具有九十年做木工的經驗;雖是業界的老行尊,但與時並進的步伐,並沒有讓他們「顯老」。

第三代傳人媳婦韓惠菁解說,「我老爺是第二代傳人,他本來打算退休,但我先生陳希彥覺得就此放棄幾十年歷史的老店,以及老爺一身好手藝,實在太可惜。」2011年他們的新品牌COMMA誕生,以貼近市場的思維與設計,令木工更貼近大家的日常生活。像我們就瞄到展品桌上的貓咪造型層層疊,小巧可愛,一改傳統木工嚴肅認真的形象,讓木工不知不覺走到大眾的生活中。

「陳彫刻處/COMMA」的產品,擁有傳統木工技術,卻有現代化的設計,例如圖中這個手雕洋蔥木盤。(圖:陳彫刻處/COMMA Facebook)

要令品牌持續推陳出新,就要有熱切學習新事物的心態;因此他們後來更推出「打工換藝」計劃,讓任何人都可以用一己之長,跟他們交換木工手藝。但哪些技能才能交換呢?「甚麼技能都可以啊!」惠菁爽朗地笑說,「曾經有人教英文、編織、做我們的小幫手等,總之有趣好玩的就來吧!」

一個老品牌沒有固步自封,穿上「新衣」,把不同界別的人都吸引過來!誠然成功的文創品牌能夠走過好幾個寒暑,必定自有因由,除了工藝上乘,還要有願意謙卑學習,即使經驗老到,但仍不失對世界的好奇,以開放的態度接納新事物。

其實做人何嘗不是同一道理?放下舊日的我,打破限制自己的界線的確不容易,也是一條出路!就一起懷着彈性而柔軟的心,面對多變的時代,就算風浪再大,我們始終能夠捱過的。

明信片中的品牌第二代傳人陳文才師傅,是品牌更新的重要人物,今天還在教授工作坊。

 

延伸閱讀:

「有圖案代表我的家嗎?」以一塊台灣印花布,溫柔地改變世界的故事

印花樂:要品牌走下去? 必先找出生存之道

今日台灣,明日香港? ——細聽馬祖藝術家把傳統工藝承傳的故事

「外地交流專題」是什麼?

我們每年都會跟年輕工藝師到外地參與市集、展銷、工作坊等,並把當地有關文創產業的有趣見聞整理,盼望給香港讀者帶來啟發。

疫情令工作急剎停?年輕職人的抗逆心法

疫情令工作急剎停?
年輕職人的抗逆心法


【社會議題專題】   Text / Ting      Photo / Andy

疫情驟至,許多人都說生活「停擺」,但我們就要跟隨着消沉而停頓下來嗎?有位老師曾分享:「即使原地踏步,也是在自我增值;前路一旦出現,你就能準備就緒,比別人更快起步前進。」只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把握每個機會去做好,無論世界怎變,我們也能走下去。

從事自由工作3年、影片拍攝的芷菁(圖左),與從事自由工作2年的禪繞畫導師Carrie(圖右),這天就暫放下煩惱,討論疫情下如何堅持初心,並重拾生活步伐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突如其來的疫情,怎樣影響你的工作?

芷菁:我以往每個月最少有2至3單拍片工作。農曆年假前還很忙,誰知1月底疫情急轉直下,不能外出拍攝,加上市道轉差,很多公司削減廣告預算,霎眼間冇晒job,收入減少3至4 成。

Carrie:我平常會到學校、社福及商業機構教襌繞畫班,自己亦會開工作坊;年底時預計2至3月工作較滿,收入應該不錯,就趁着農曆年假去了旅行。直至回港後見機場和市面異常冷清,才真實感受到疫情下的緊張氣氛,亦要面對現實——  原定的班都要取消或延期,收入比預期減少足足一半。

 

問:這段期間,最大的壓力來自哪

芷菁:首先必定是財政壓力!Freelancer真的手停口停;加上保就業的津貼資助也未必照顧到自由工作者,自己也曾一度想過轉做職業司機或者送外賣!初期呆在家中,擔心生計之餘,更為前路掙扎:「難道真的不能再做下去?要重過以前既辛苦、又不是自己最想過的打工生活嗎?」混混沌沌地苦惱了兩、三個禮拜,連家人也不住建議我找一份長工;縱然明白他們的擔憂,但我就更不甘心放棄,更努力想辦法突破。

Carrie:我也很明白這些壓力,工作逼不得已剎停,首先是擔心積蓄可以捱多久,看着銀行簿上的數字,認真計過,慳着用應該可以撐多幾個月,才稍稍鬆一口氣!但疫情嚴峻時不能外出,在家不是坐着看電視就是躺着睡,頹廢得很,亦怕家人擔心、追問,自己也難提起勁在家工作。加上我是Trial and Error Lab 駐場實驗室伙伴,一直有租用這個空間,於是我下定決心,在近月疫情放緩後,盡量每天回來工作。

 

問:你們怎樣嘗試調整和應對?

Carrie:其中一個新嘗試是轉做網上教班。有些班要取消或延期,但其實心裏很不情願 —— 疫情當下,人們豈不更需要讓身心靈減壓放鬆嗎?正當我為此苦惱時,朋友提議轉做網上教班,本來有些抗拒,因我十分重視上堂時與同學們面對面的互動,但如此時勢,也儘管一試吧!幸好大部分同學都願意接受此安排,他們的正面回應讓我知道原來行得通,也就有信心繼續網上開班。後來有同學還是希望親身上堂,重開實體班竟出乎意料滿額報名。

雖然不至沒有收入,但工作確實減少,多出來的時間,我就用來自我增值 ——報讀網上課程、練習新畫法、修改教材、拍短片和做直播、透過社交媒體分享正能量……以前一直有許多該做、但因忙碌或懶惰而沒去做的事,因為疫情帶來空間,再沒藉口不做了

芷菁因無法外出拍攝,我就嘗試轉做動畫。雖然製作時間變長了,但省下外出拍攝的成本,落差不算太大。最困難的是自己其實不懂畫畫,雖然有設計師一同合作,但都要上網看動畫製作的短片自學。

另一方面,網頁製作的經驗,也讓我開始以網店開拓生計。1月中我從海外訂購口罩,靈機一觸就嘗試與朋友開設網店,現時以售賣零食及日用品為主。其實自己不太懂做生意,不過邊做邊學,我變得更有耐性和堅持,人際溝通技巧也進步不少,看見自己的靈活多變。當然,我沒有放下初心,趁着疫情緩和,拍攝香港人的勵志故事,希望能勉勵大家逆境自強。

 

問:對很多人來說,疫情就像天塌下來,但疫情對你們帶來的影響,似乎相對從容自在,是什麼原因?

Carrie:我並非不怕疫情,只是不怕它帶來的不穩定性(uncertainty)。事實上,我覺得freelancer每天都在經歷不穩定性 —— 說不定下個月的行程和收入,總要預留空間作彈性安排。加上我們往往「一腳踢」,許多事情要自己學習或作主,因此更習慣面對突發事情和轉變。相比剛入行的freelancer,我和芷菁算是較不「騰雞」,畢竟已有幾年經驗,也有一定人脈和客源。有社工朋友鼓勵我要撐住,疫情過後一定會再找我教班,又主動為我連結合作機會,真的很感動!

芷菁:既然我選擇做freelancer,就已做好要自己面對和承擔一切的準備,也適應有周期起伏 —— 自由工作者也有淡季旺季,疫情來到,就當是淡季吧,讓自己好好休息和沉澱。心態上做好準備,就能快些走出低潮,收拾心情,重新出發,我總相信“your season will come”。

 

問:經此一「疫」,有什麼心法應對轉變?

芷菁:我覺得有時人們太過追求成功,計較得失。面對轉變,不妨同自己講:「小事小事、輕鬆輕鬆!」失敗也好、失意也好,對自己多一點寬容,少一點執着和比較,也許會更容易接受變化。

Carrie: 我深刻體會到: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但計劃仍然是必須的!因為放棄計劃,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過計劃之餘,也同時保持開放及彈性,不必執着於執行計劃,簡單來說就是擁抱變化,“it’s okay to be not okay”。

 

(文章原刊於《突破人》),承蒙授權轉載,標題及內文略經修改。)

 

相關文章:

「社會議題專題」是什麼?

因應文創界別及社會關注的議題,把手作工藝師應對的方法,以及當中Trial and Error 的經歷,一同分享。


一針一線為生命繡上彩色。My Fancy Handmade

一針一線為生命繡上色彩。My Fancy Handmade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Gi       Photo / Andy & 受訪者

今年春夏本應春意盎然,可是香港的街道早前蕭索寂然,艷麗花兒只能給雀鳥欣賞。當香港以至世界各地的人,不能見面而須隔離( quarantine )在家時,只能羨慕自由的花鳥蟲魚嗎?我們如何安放無奈與抑鬱?

在Trial and Error Lab的工作枱,手作工藝師Carrie Pau拿着小巧纖細、色調柔和的手勾花飾物,像把春天帶到室內;她深明隔離的困苦:「數年前我曾受情緒困擾,把自己與人隔絕。」是手作工藝把她那黑白世界填上色彩, 並帶來平靜的力量。

Carrie Pau 擅長用花作創作主題,她喜歡為白色手勾花染色,比喻生命亦不應欠缺顏色,這更是她的人生經歷。

 

先以手作治療自己

工藝在瘟疫肆虐的年頭,可有立足之地?一個口罩、一枝酒精不是更實際嗎? Carrie Pau認為:「抗疫物資是外在的必需品。可是心靈同樣要有抗疫的防衛。」數年前她的身心正遇過一次失守,以致重創。

「當時感情被出賣,靈魂像被掏空,只想呆坐家中。」失去人生動力,即使去旅行,回來後還是不快樂,「但突然有一天,想起之前去日本正巧春天,街道的花很美,不如就動手做,讓時間快點過去。」 她說時眼睛落在自己那雙蒼白但手指修長的手,「我曾經很喜歡手作工藝,滴膠、壓花、刺繡我都會。但以前太投入一段感情,忘了自己也有專長。」於是她就在家,默默以不同材料,專注把心中花的美態呈現。

一堆美麗的作品,有耳環、襟針、手鏈、掛飾等,一些更把鼓勵字詞如「Faith」、「Hope」綉上。朋友看見後愛不釋手,她愈做愈起勁,開始以友情價出售。

像極那些無心插柳偏成蔭的勵志故事?她說,其實苦練了好一陣子,像樣的作品才拿來見人:「神奇地,我沒因做了失手的作品而自責。透過不斷練習,心居然沒那麼痛了。」自信也由此點滴累積。

幼細的繡線勾織成不同的花並不容易,呈現立體又像真的型態,很考手作工藝師的經驗與眼力。

 

以分享故事作治療

為時大概2012年, Carrie Pau大着膽子,乘着本地手作市集的興起,以「My Fancy Handmade」品牌為名,拿作品到不同市集擺檔。內斂的她,在市集獲得另一種治癒力量。「或者我是個有故事的人(大笑),作品都有創作理念和信息,擺檔時我像變了另一個人 —— 不再感到 quarantine,很自然就能跟人侃侃而談。」最鼓舞是,客人對她的作品讚賞有加,甚至她去澳門市集,也有人專誠到來捧場,「我的世界好像因此變大了。」

獲得客人鼓勵,她更開始在不同店舖寄賣作品,同時開設網購平台。她漸漸踏上半職手作人之路。但她並不甘止步於此。

Carrie Pau常帶作品到市集擺檔,藉此分享創作理念。(圖:受訪者)

 

以勾花手作治癒別人

兩年前, Carrie Pau想到品牌應有一種手藝作主線,才能長遠發展;在芸芸手藝,她決定選定手勾花。手勾花是以法國白色繡花線,以勾針勾出的花朵;例如一朵小菊花襟針,就要勾五至十多片大小一樣的花瓣,再勾花芯及葉子,然後以染料上色,微微的漸變色彩如同真花。一朵一至兩厘米直徑的小花,由勾織到上色,要耗上數小時。為什麼不直接用顏色繡花線?別人也是這樣啊!

不使用顏色繡花線,是因為我覺生命就像白色繡線,原本毫無色彩;但若被珍惜、愛護,就能添上獨一無二的色彩,即使很花時間也是值得。」她一口氣說着,像在市集跟人介紹作品一般。

像最近她創作的Mimosa小黃花花束耳環,可郵寄到客人府上,方便大家不能到實體寄賣店購物。「抗疫期間,媽媽們為了給家人衛生的家居,家務一定做多了,我要獻上這燦爛又快樂的黃色給她們作致敬。」復活節剛過,她又設計了荊棘冠冕襟針,直徑五元硬幣般大的啡色線圈,插上七彩花及紅色小珠,非常像真:「這是耶穌死前被士兵掛上的冠冕,紅色小珠代表祂的血。」她賣的不單是飾物,更是有血有肉的故事,並會在網絡平台詳述;難怪反應甚佳,售貨佔其總收入3成。

Mimosa小黃花花束耳環,是抗疫期間給家庭主婦們打氣的作品。(圖:受訪者)

荊棘冠冕襟針,紀念耶穌死前被士兵掛上的冠冕,手勾花之外,還有紅色小珠,代表耶穌的血。(圖:受訪者)

 

去年她更加入Trial and Error Lab成為駐場實驗伙伴,也參與他們的小型手作品牌營銷技巧提升實驗課程,讓品牌有所成長。

「我還有個大膽的嘗試,想全職投身創作,」她笑言開始懂得苦中作樂,「加上這段Work from home的日子,令我體會quarantine 並不苦悶,反而靈感澎湃,創作也很有效率呢。」說時綻放花般燦爛的笑容。曾體味過心靈的苦,才更懂苦中的甜。

美麗小巧的勾花耳環,是為了鼓勵香港人:Be Strong!

 

*勾花襟針示範Step by step*

1. 勾花:以80-100號的法國白色繡花線,用勾針打圈,來回勾織數次,成花水滴型的花瓣狀。重覆五次
2. 上色:用染布顏料,用水彩畫筆,沿花瓣外圍再向內圍染色。
3. 固色:慢慢再顏料推向中心。把染色後的勾花,噴上定型膠水去鞏固顏色及形狀。
4. 拼合:用線把多款勾花拼合。配上襟針,完成。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室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


在Error的年代,我看到他們嘗試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

在Error的年代,我看到
他們嘗試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絹    Photo/Andy + Beatrice
絹(王育娟)於2016年,與同工創辦的Trial and Error Lab,見證不少年青工藝師,找到對的地方去嘗試心中的目標。

Trial and Error Lab 是突破機構支持本地年青文創產業工作者的新式職志計劃,透過租金低於市價的共享工作空間、事業目標設定、同行指導、課程與活動等,為本地年輕文創產業工作者,提供另類出路。自2016年開始,至今已有超過60位不同種類的工藝師參與,讓其專注發展工藝,嘗試撞板犯錯,並一起學習、累積與修正經驗。在這裏擔任管理員五年,很多關心這個計劃的人不時會問:「這些年輕人成功找到出路嗎?嘗試,仲有無『出路』?」

所謂「出路」,社會普遍認為是「高薪厚職有出色」,但從透過這幾年的「田野考察」,我們深信,「出路」是參與計劃的工藝師找到自己真正想發展的方向,可以是確立到營運模式,也可以是放下原有的發展路向,離開固有自以為「成功」的路;甚至暫停嘗試的步伐,打開「嘗試」這道門,重新思考下一里路。以下三位手作工藝師,都並非擁有一步到位的故事,卻或許能帶來何謂「出路」的答案。

Vinci 為第2及3屆駐場實驗室伙伴,如今已有個人工作室。

 

出路一:發現需要專心創作的空間

在Trial and Error Lab(下稱Lab), 每位工藝師最多可以參與計劃兩年,然後「畢業」,Vinci便是其中一位。在大學修讀時裝設計,畢業後創立奶油唧花飾品,起品牌初創時她以半職身分做創作,並租用我們的工作空間:「因為Lab租金較低,我能在較少的經濟負擔下開展事業。」

這兩年來,我們見證Vinci在Lab專心創作,同時透過其他在同一空間工作的工藝師彼此刺激,能專注思考前路。她努力發展網上銷售平台、手作市集擺賣、工作坊教學與研發新系列作品等,慢慢找到對的客路,收入漸趨穩定;她甚至負擔得起坊間的租金,目前已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品牌可謂迅速成長。

然而,不是每個參與計劃的人,都以找到營運模式為出路。

 

Fion 為第2屆實驗室駐場伙伴,離去後到英國進修。

 

出路二:釐清發展職志的目標

本業為社工的Fion,經營結合插畫和銀器的品牌。2017年加入Lab後,她獲得在書店寄賣產品的機會,客人反應不錯,不時需要補貨,頗有市場。可是在「趕貨」過程中她有了新的發現:「原來我比較享受創作,而不是重複製作產品。」

但她並沒完全為自己關上大門,「Lab給我很大空間,故在繪畫與做產品以外,我學過金工、創作小誌,又舉辦絲網畫工作坊。」然而,一年後她釐清了發展目標,明白到內心最想成為插畫師,決定暫時放下品牌,出外進修

如今 Fion已完成英國的插畫碩士課程,不單豐富了創作內涵,也決心向繪本創作發展。「記得梵高說過,『很多美好的東西或偉大的事情,都是從很多很多小事集結而成』,這說話或許能總結我在Lab一年的經驗吧!」她並不着眼於前的成功或失敗,只專注吸收成長的養份。

無論找到經營模式或發展方向,總算是明確的成果。但是在尋覓途中,如能明白個人限制,放棄一些期望,或許並談不上失敗。

Wasa為第3屆非駐場實驗室伙伴,經過很多不同嘗試,終緊抱對創作的熱情。

 

出路三:了解經營品牌的狀態

Wasa是半職插畫師,經營插畫品牌數年,一直尋找發展路向。參與計劃後,她修讀由我們舉辦的品牌研習班,思考品牌發展方向;在突破書廊做寄賣,研發新產品;到餐廳擺午間小攤位,拓展網絡。經過一年密集而快速的嘗試之後,她決定要停下來,仔細檢視品牌和產品的狀態。她逐漸了解到自己較喜歡以多職的工作形態經營品牌,並重拾嘗試的熱情。雖然她沒有連續兩年參與計劃,但我們仍然與她保持聯繫。年前她參與我們首辦的「試錯遊學團」,和其他香港工藝師一起到台北交流,開闊對文創產業的想像。

有人說「旅行的過程比目的地更重要」,相信尋找出路的歷程也是一樣。最重要的,也許不是當下能否找到出路,而是沿途嘗試了什麼,累積了什麼。時候到了,出路自然會出現。或者來Trial and Error Lab,找的不單是工作枱,更多擴闊固有思維,提供空間去嘗試與尋找出路的機會。

(作者絹為Trial and Error Lab 創辦人之一。文章原刊於《突破人》,承蒙授權轉載,標題及內容略經修改。)

【嘗試,仲有無「出路」?2021-22 Trial and Error Lab 實驗室伙伴招募】

Trial and Error Lab是一個冒險者的羣體,相信不斷嘗試、修正,持續朝着目標進發。如果你正在/打算用半年至一年時間,營運一個品牌/工藝/設計/多媒體習作,願意付出努力、時間,互相幫助,彼此提點,歡迎你申請成為Trial and Error Lab 的實驗室伙伴(Lab Fellow)。進駐日期為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詳情:bit.ly/3bXUcDy
截止日期:4月18日(星期日)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


尋找對的鑰匙,打開對的大門

尋找對的鑰匙,打開對的大門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小宛@Trial and Error Lab Fellow    Photo/Andy + Ball

不知不覺,我成為Trial and Error Lab(下稱Lab)的駐場實驗室伙伴(Lab Fellow)已經有兩年。回想起兩年多前,有一天收到管理員阿絹的電郵,邀請我參加Lab Fellow招募簡介會。那時我仍是全職社工,只能在工餘時間去製作皮藝品,哪來時間和空間租用Lab作工作室?

直到一次看到Lab在宣傳「手作人品牌研習班」,從品牌包裝、視覺營銷及設計經驗等方面為手作人提供意見改善及交流,當時我正覺得自己的品牌欠缺完整性,卻又不知道如何入手調整,於是就報名了,也是我第一次來到Lab。

不是修讀設計出身的我,每一堂都像海綿般,吸收許多新概念,由作品包裝、陳列方式、產品拍攝,甚至是名片設計都要重新思考。曾有人說:「在市集擺檔也需要學習嗎?」雖然看似易事,但我相信只要是認真去做,即使每一天、每一個細節也有值得重新學習的地方,例如製作名片,當時手繪了許多個版本,才畫出一個能呈現品牌風格的模樣;還有第一次擺檔,是毫無章法地陳列,現在回想起也會不禁笑自己當時太亂來了。直到現在,我仍會每半年轉換一下陳列方式,留意有哪些小道具能配合拍攝和陳列。在研習班收獲一個很重要的啟發:品牌代表着我,我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品牌就會怎樣發展下去。就如用對的鑰匙,就能打開對的門,這也令我逐步嘗試全職經營品牌。不久後,我就成為Lab Fellow 的其中一員。

搬進Lab的第一天,我便開始教第一個單人皮革班的學生製作銀包,此前由於沒有自己的工作室,一直都是到不同的學校和機構去教授集體班,這次終可讓客人來到自己的地方,好好體驗與享受製作皮藝品的過程。教班也成為品牌這兩年其中一個發展方向,還讓我遇上不同的情侶、好兄弟、或是秘密地來製作禮物給另一半的客人。有時候聽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的在人生第四個十年後開始追夢,有的在放下執着後找到幸福。能透過教班的互動得到他們的信任,令作品在他們的手上更添獨特的意義。

小宛(前排左2)與Lab Fellow羣體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教班以外,製作客製化產品也是主要工作。雖然我很沉醉於獨自在家默默耕耘的時間,但實在遠遠比不上有十張桌子在旁、和其他Lab Fellow 天馬行空地構思和撞出不同的聯乘點子。三人行必有我師,上屆的Lab Fellow中剛巧有兩位亦是從事皮革工藝,他們也有追求完美的特質,會不吝嗇地告訴我有什麼小技巧可以令作品的完成度更高,就連工具和小法寶也讓我試用後才決定去買,這也是在Lab的意外收穫。有時工作晚了,就會同其他Lab Fellow或管理員一起吃宵夜輕鬆一下;雖然說不上是固定同事,但卻是一班與自己聊天和狂想的伙伴!去年成果展前通宵工作,正值夏天,晚上大廈沒有開啟冷氣,汗流浹背,不禁問自己為何不睡覺也要繼續工作,但看到其他人也沒有停下來,就覺得再撐下去也不太難吧。

兩個多月後就要離開Lab 了,回想最初來這裏,是希望用兩年時間嘗試經營自己的品牌。兩年過去了,現在我仍會繼續投身文創工作,並準備在外邊尋找工作室,要不是在這裏累積了經驗、建立了基礎,也許我今天沒有勇氣去作出這個決定呢

*編注:小宛為第3屆駐場實驗室伙伴,若有興趣了解她的作品,可到其FB了解。

(文章原刊於《突破人》,承蒙授權轉載,標題略經修改。)

【2020-21 Trial and Error Lab 實驗室伙伴招募】

Trial and Error Lab是一個冒險者的羣體,相信不斷嘗試、修正,持續朝着目標進發。如果你正在/打算用半年至一年時間,營運一個品牌/工藝/設計/多媒體習作,願意付出努力、時間,互相幫助,彼此提點,歡迎你申請成為Trial and Error Lab 的實驗室伙伴(Lab Fellow)。進駐日期為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

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trialanderrorHK
截止日期:5月24日(星期日)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


一張枱,開始嘗試之旅

一張枱,開始嘗試之旅


【另類職志專題】     Text / Fion@Trial and Error Lab Fellow    Photo/Andy + 作者

來到Trial and Error Lab是一個偶然,卻又可說是一連串的經歷把我帶到這個地方。

我在大學修讀社工課程,畢業後理所當然地成為註冊社工。本來躊躇滿志服務有需要的人,但現實是我們都逃不過制度的限制。充滿疑惑之時,萌生了到英國工作假期闖一闖的念頭,一去就兩年。在英國的工餘時間,我重拾自小就感興趣的藝術,更一口氣讀了五個短期藝術課程。

回港後再回到那分岔路口:繼續做社工,抑或嘗試走藝術這條路?我沒有馬上下決定,反而選擇在非牟利機構教授手工藝課程,既可以發展藝術,又可以服務有需要的羣體。可是,那段時間窩在家中,醒來就練習畫畫和準備教班,累了就去睡,家人都不理解:「點解有社工唔做?」、「點解日日都在家hea ?」

那段時間自信很低,對他人的說話也很敏感;因為沒有固定的工作室和時間表,我很難向身邊人解釋其實我也有工作,只是模式跟一般人不一樣。於是下定決心尋找工作室,但大多租金昂貴,並非是剛起步的我能負擔。剛好看見Trial and Error Lab招募實驗室伙伴(Lab Fellow),我覺得以一張工作枱作起點,似乎比租用整個工作室更適合我。

進駐Lab以後,不同機會接踵而來。

有了固定的工作空間,我幾乎每天都會回Lab,家人也開始理解我是外出「工作」。因為有更多的空間,在繪畫之外,我嘗試做金工,或用絲網去創作畫作,更舉辦工作坊。2017年10月,Lab 管理員為我寫了一篇訪問,談到很多自己從沒有宣之於口的事。讓家人和朋友們開始理解我在做什麼,以及為何放棄社工轉而投身創作。

其後Lab與佐敦突破書廊合作,舉行PopUp Store,我的作品被選上,能放在其中寄賣。縱然不時忙着要推出新產品和趕製貨品,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肯定,也為自己的產品帶來曝光的機會;這次經驗令我學懂與寄賣店合作的模式,也讓我更了解自己作品的市場。

2018年4月,Fion(右)在Trial and Error Lab完成嘗試學院的「一小誌研習班」,跟同學在「突破書廊」分享他們的製作小誌的點滴,又是她一次在人生和創作上的嘗試。

Lab給我的不只是工作枱,更是一個創作人的身分,以及不同類型的嘗試。以前在家閉門造車,沒有跟別人有太多交流;但來到這裏,會與其他伙伴一起討論,得到更多靈感和意見;拼發更多這羣體獨有的火花。

梵高說:「很多美好的東西或偉大的事情,都是從很多很多的小事集結而成的。」這句說話或許能總結我在Lab 的生活吧!

 

*編注:Fion為第1屆駐場實驗室伙伴,前年她再到英倫進修插畫碩士課程,並已畢業回港,如今向繪本創作發展。若有興趣了解她的作品及洽談合作,可到www.instagram.com/kailee.illustration/  及 www.ngankailee.com/ 

Fion 最近的畫作,可見風格有着很大的改變。(圖:Fion )

 

 

(文章原刊於《突破人》,承蒙授權轉載,標題及內容略經修改。)

 

相關文章:

嘗試,真的能找到「出路」? 在Trial and Error Lab 四年來的觀察記

一紙一筆畫出新旅程。Fionsay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


疫情逆境「畀啲掙扎」?青年手作工藝師尋自救方案

疫情逆境「畀啲掙扎」?
青年手作工藝師尋自救方案


【救救Mass專題】     Text / Gi    Photo/Andy + Ball + 受訪者

疫情衝擊各行各業,失業率攀升、樓價持續,還未算令人絕望 —— 當一國兩制成疑,自由逐步收窄,當權者令人失去信任,人人隨時被消失,才真正令年輕人對未來不抱希望。

如此處境,今天的青年工作者,還能跟年輕人再談明天嗎?鼓勵他們努力嘗試,修正失敗,是陳腔濫調嗎?「但有年輕人告訴我,他們仍未放棄,要為香港『畀啲掙扎』。」突破機構文化及創意事工總監蔡廉明,從事青年工作逾十年;今時今日他在年輕人身上看到的,超越他多年前線經驗的想像。

蔡廉明跟Trial and Error Lab團隊,深信鼓勵年輕人嘗試非陳腔濫調,故製作名為《救救Mass出路提案》的網上短片系列。

 

仍然要相信,這裡有希望

蔡廉明帶領同工於2016年10月創立Trial and Error Lab(下稱Lab),以共享工作空間、工作坊及創意企劃,跟青少年特別是手作工藝師推廣「嘗試,直到找到出路」精神。Lab踏入第四年,接觸逾三千多人,提供另類的生涯規劃及培訓。

但自社會運動及疫情,社會停擺,從事手作工藝的年輕一代,事業也幾乎停步。

正當蔡廉明跟同工,苦惱如何鼓勵他們在困難中堅持嘗試,他卻聽到早已有人實踐自救。話說一對青年夫婦Mike和Ishtar,於西洋菜南街開設捕夢網及民族風工藝品店Mishtar。自去年社會運動,因店舖一街之隔為彌敦道、港鐵太子站及旺角警署等抗爭點,需取消固定工作坊及關店;其後大部分本地手作市集停辦,更令常去擺檔的他們收入大減。

可以想像,二人坐困愁城的心情。他們卻積極自救,快將零收入時,改變工作坊教學策略,設私人或小班教學,並開放預約給客人參觀;同時推出郵購捕夢網DIY材料包,讓人們可在家學藝;當然也創作不少新作品,力求渡過難關。

他們並不特別樂觀,只單純地相信未來,「經過社會運動與疫情,他倆看到大家一小步的改變,深信香港人終會支持黃色經濟及本土創作。」蔡廉明感動於他們的堅持及盼望;但接下來要怎樣同行?

主力製作捕夢網的Mishtar,由Mike和Ishtar創立,一直努力抵抗疫情對生意帶來的衝擊。他們製作的捕夢網有祝福人睡得安好之意。

 

畫獅子山石,鼓勵同路人

蔡廉明的同工王育娟,在Lab擔任高級媒體項目策劃,從前常戲言工作就是跟年輕人吃喝玩樂;但這大半年,她已難展歡顏:「我們位於尖沙咀警署附近,自去年8月起常因施放催淚彈而停止開放,也憂心來Lab工作的手作工藝師安全與否,因他們的年紀正與運動參與者相若。」而自疫情爆發,實體活動更全面停辦,叫她與團隊深感無奈。

王育娟(右一)在Trial and Error Lab擔任跟年輕手作工藝師培訓同行的角色。

但王育娟還是一直在線上跟手作工藝師保持聯繫。「印象很深刻是一位叫甘聖欣的石頭畫家,平日我叫她做小欣子,她經營的品牌叫『文字師』。去年六月開始,小欣子給很重的無力感籠罩,人也一直消瘦。」她十分擔心,卻發現小欣子其實已悄悄行動。

「小欣子繪畫了許多獅子山石頭,單純地送贈人,但條件是要分享故事。」於是有手足說出面對住牢獄的恐懼,也人因朋友去世,想得到安慰。王育娟知道這獅子山石頭行動後十分觸動:「小欣子自己也驚訝於原來單純一粒三厘米的小石頭,卻能成為巨大的心靈基石,助人渡過難關。」一石激起千層浪,大概是這個意思。

至今小欣子已送出三千顆獅子山石頭,說到這裡,王育娟終展笑臉:「她說《國產凌凌漆》中一條底褲或一卷廁紙,都有它的用途。不一定要走上前線或做些甚麼,其實每個年輕人,或是不再年輕的我們(笑),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位置。」

「文字師」甘聖欣認為,當願意放開固有想法就有改變的勇氣。她是如此以獅子山石頭給自己和香港人打氣。

一起發夢,一起令夢想成真

從Mishtar與「文字師」身上得到啟發,蔡廉明與王育娟的團隊,自四月起收集年輕人聲音,製作並推出名為《救救Mass出路提案》的網上短片系列,借市面不及規格的口罩「救救Mask」諧音為名,用自嘲與幽默的方式,以年輕人帶給他們共鳴的故事,鼓勵香港人於疫/逆境,被迫改變的處境下,主動擁抱變化,在生活中尋找出路。

在「街訪:呢大半年,你有咩改變?」,年輕人笑言「畀啲掙扎」,實則卻提供很多感人的觀察和建議。

一連四集的《救救Mass出路提案》短片,王育娟坦言不是要說什麼大道理,又或展示完善方法教人面對逆境;透過訪問不同身份或單位的年輕人,藉着他們勇敢嘗試、適應並主動變陣的經驗,歸納成具體的自救力量而已。

「當自己一個人發夢時,那只是一個夢,當很多人發同一個夢時,那就是現實。」Mishtar的Mike在《救救Mass出路提案》受訪時如是說,「既然大家願意堅持,那麼我們就一起同行;即使經歷失敗,也總有天能走困局。」蔡廉明如此相信。

《救救Mass出路提案》預告片請來90後說唱歌手Luna is a bep主唱《不如我哋一齊變》,歌詞相當洋蔥:「再難過都要放膽一試,就算無人鍾意,每日每夜試驗都算鍛鍊」。

 

《救救Mass出路提案》短片連結:

【《不如我哋一齊變》】

【街訪:呢大半年,你有咩改變?】

【個個禮拜開片,點做生意?專訪手作品牌 Mishtar ─ 位於旺角警署對面的樓上小店】

【專訪手作品牌文字師:點衝破無力感?由做你最擅長嘅嘢開始】

 

【2020-21 Trial and Error Lab 駐場實驗室伙伴招募】

Trial and Error Lab是一個冒險者的羣體,相信逆境自救也需要同行,更相信不斷嘗試、修正,持續朝着目標進發,方有突破。如果你正在/打算用半年至一年時間,營運一個品牌/工藝/設計/多媒體習作,願意付出努力、時間,互相幫助,彼此提點,歡迎你申請成為Trial and Error Lab 的實驗室伙伴(Lab Fellow)。進駐日期為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

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trialanderrorHK
截止日期:5月24日(星期日)

「另類職志專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開展以多媒體形式,帶大家走入非主流的職志世界,了解Trial and Error Lab當中的實驗伙伴,他們不同的職業和工藝故事。


「有圖案代表我的家嗎?」 以一塊台灣印花布,溫柔地改變世界的故事

「有圖案代表我的家嗎?」
以一塊台灣印花布,溫柔地改變世界的故事


「印花樂」自2008年發展至今,產品種類繁多,吸引年輕人以至大人老少購買。

【外地交流專題】     Text / Kuen    Photo / Andy    

台灣,又名「寶島」,是其中一個香港人經常去旅遊的地方(但現在要等疫情消退才能再去了,嗚嗚),所以每次去當地旅行,恨不得把那裏的「寶」全都塞進肚子裏,例如:珍珠奶茶、鹽酥雞、胡椒餅……但吃得太多又會發胖,怎樣才能夠把台灣的美好回憶帶走?

答案是一塊布料。

小小的大稻埕老區裏,有三間「印花樂」的店舖,各有特色,都值得細味。

 

由一個問題開始

話說去年年尾,Trial and Error Lab舉辦「試錯遊學團」,邀請香港手作工藝師到台灣跟工藝單位互相認識,拉闊對文創產業的想像;行程中有幸跟「印花樂」創辦人面對面交流,這設計品牌於不少台灣旅遊景點有店舖售賣,而日本、香港也擁有海外粉絲,令我們很想拜訪。

這天在台北老社區大稻埕「印花樂」的總店,接待我們的是邱瓊玉,一個爽朗的台灣女生,她先介紹店中一塊塊布的由來,「這台灣本土的印花布藝品牌,在2008年開始,由我和兩個修讀美術系的女孩創立。我們的產品圖案,多以台灣生活為題,例如:台灣原生物種、舊式建築物、舊磁磗花紋等等。」為了讓旅客記得台灣的美好片段,於是把當地的小吃、水果、古早味的零食等等題材,印到布料上,成為隨身攜帶的餐具套裝,令人一看見就想起台灣;他們的產品還包括帽子、門簾、圍裙,甚至文具和手機殼等生活家品 ,更有印花布匹供應。

誠然,圖案能夠連繫記憶,所以我們只要一看到某些圖案,自然就想起某個地方。瓊玉認為,不同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地方,「例如大範圍的鮮艷花卉圖案令人想起北歐,日本則有浮世繪、櫻花和海浪紋。」

「還未畢業,我和另外兩位創辦人已經索盡枯腸地想:『有沒有代表台灣的圖案?』」這問題成為創業的起點

「印花樂」創辦人之一的邱瓊玉(左一)正跟我們「試錯遊學團」的團友介紹產品。

 

重要的事情要講N次

熟悉台灣文化的朋友應該知道,客家花布是當地代表性的圖案,通常是紅色大花配青藍色底色,充滿傳統色彩但復古味較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種圖案的布料,要在穿戴配搭上花點心思才成。

「我們發現布藝用品不夠普及,所以想設計一些現代人都願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印花布藝產品。」瓊玉說。

於是,在美術系畢業之後,她們用了一年多時間設計圖案,縫製產品雛型;但她們畫得太多了,不知怎樣為品牌定調,就跑去請教曾經為不少大明星設計唱片封面的老行尊。

前輩說經營品牌跟宣傳唱片差不多,先要做好『主打歌』,」瓊玉說,「讓它天天播放,通處播放,直至每個人都記住。到某一天,有人一聽到『主打歌』就想起你們的專輯,它的目的就達到了!」

每一款「印花樂」的布料圖案,都有它的故事。

 

選一隻台灣動物做主打歌

那一個設計品牌要選甚麼做「主打歌」圖案才好呢?芭樂?珍珠奶茶?前輩建議選用台灣原生物種「八哥」鳥的圖案,這正好巧合地呼應三位創辦人所關心的自然生態議題!「八哥」的棲息環境被外來物種入侵,數量變得愈來愈少,卻是台灣人從小認識的社區動物。「印花樂」決定以牠為標誌,保留牠的身影,讓人記得牠的存在。

選定了品牌的主打圖案之後,她們專心開發各種「八哥」圖案的產品,由隨身杯套到抱枕都有,慢慢地在客人的心中留下「主打歌」的旋律。

經營文創品牌又或任何生意的人,總希望客人記得自己,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有時反而變得花多眼亂。故此在別人記得自己之前,先找出品牌中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專注地傳遞品牌的核心價值,客人才能夠從眾多品牌之中把你辨別出來。「品牌經營者經常有很多話想要說,令客人區別自己與別人的分別;但其實我們用重覆圖案,向人重覆地講同一個訊息,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呢!」讀美術出身的瓊玉解釋。

「八哥」鳥是「印花樂」最具標誌性的圖案。圖中這個就是甚受歡迎的「八哥」鳥圖案環保便當袋。

 

嘗試用圖案改變世界

即使品牌開始走上軌道了,但經營者心中或多或少更有一些信念,想影響公眾。「印花樂」也不例外。

「我們希望商品都從環保出發,關心地球的生態,」台灣是全球擁有最多遠洋漁船的國家,人們對漁業並不陌生;瓊玉說,「就像這個有關海洋的圖案,遠看是普通的碎花花紋,近看就會發現是一隻隻漁船,有不少可怕的流刺網。海洋的資源,因為人類的濫捕和掠奪而變得愈來愈少。」

以捕魚網布為設計概念的「海的寶物」,可愛圖案背後卻有着嚴肅的議題。(圖:「印花樂」網站)

沒想到這些看似繽紛和輕鬆的圖案,其實隱含嚴肅的環境議題。這種方式正好令本來不太認識環保的人,也有機會接觸相關議題。 「其實在支持環保與不環保之間,還有很多中立的人。我們做的是用富美感、輕鬆的方法,提供實踐環保的用品,讓人過得環保之餘,也有生活品味。如此一來,就能夠把本來不太環保的一羣,接近環保生活多一點。」未來她們計劃選用更多有機材料,減少使用在生產過程中耗水量高的棉花,為客人提供美觀實用的環保產品。

默默地表達訴求和立場,以圖案代替說話,以溫柔代替暴烈。在紛亂的日子裏,堅持信念,轉化成淺白的方式,埋在創作之中,種在每一個客人的心裏。時候到了,自然會開花。台灣朋友給香港人的啟示,我們都接收了。

上圖是「試錯遊學團」的團友親筆繪製「印花樂」三位創辦人的插畫,作為記念品,逗得她們大樂。下圖是創辦人之一邱瓊玉(左四)跟團友合照。

 

延伸閱讀:

印花樂:要品牌走下去? 必先找出生存之道

今日台灣,明日香港? ——細聽馬祖藝術家把傳統工藝承傳的故事

「外地交流專題」是什麼?

我們每年都會跟年輕工藝師到外地參與市集、展銷、工作坊等,並把當地有關文創產業的有趣見聞整理,盼望給香港讀者帶來啟發。